当一家年亏超 70 亿的公司,却敢签下总额数千亿美元的合作订单。
美国科技圈近期被 OpenAI 的一系列大动作搅动与博通、英伟达等巨头达成算力合作,锁定超 30GW 算力资源,规模足以撼动全球 AI 基础设施格局。
10月13日的一纸公告,OpenAI与芯片巨头博通(Broadcom)共同宣布,将携手设计并量产定制化的AI芯片(ASIC),并立下了一个足以重塑产业格局的军令状。
可在这看似风光的合作背后,OpenAI 几乎无需承担巨额成本,其运作手法堪称精妙。这场 “蛇吞象” 的戏码,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目的?
千亿合作背后的 “空手套白狼”
OpenAI 数千亿美元的合作版图中,最令人惊叹的并非合作规模,而是其近乎 “空手套白狼” 的资本运作逻辑。
无需投入巨额自有资金,却能让芯片与云计算巨头争相为其 “买单”,构建起庞大的算力帝国。
与英伟达的合作堪称 “闭环式操作” 的典范,双方达成协议,由英伟达出资 1000 亿美元,专项用于 OpenAI 采购英伟达芯片及建设专属数据中心。
对英伟达而言,这看似是一笔风险极高的投资,实则是锁定了长期稳定的订单,将 OpenAI 与自身的技术生态深度绑定。
而对 OpenAI 来说,这笔资金不仅解决了采购芯片的资金难题,还无需背负债务压力,轻松将算力储备的 “基本盘” 牢牢握在手中。
AMD 的合作则通过 “股权绑定” 进一步降低了 OpenAI 的成本。
为促成交易,AMD 向 OpenAI 发行了 1.6 亿股股票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格仅为每股 0.01 美元,近乎无偿。
按照 AMD 当前股价计算,这笔认股权证价值数百亿美元,相当于 AMD 变相 “补贴” OpenAI 采购其 6GW 规模的 GPU。
更关键的是,若 OpenAI 完全行权,将持有 AMD 约 10% 的股份,双方从单纯的供需关系,升级为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AMD 自然会倾尽全力为 OpenAI 提供顶级算力支持。
至于与博通、甲骨文的合作,虽未公布全部细节,但从行业逻辑与 OpenAI 的一贯作风不难推测,核心成本仍由合作方承担。
其中,与博通的数百亿至千亿美元合作,明确由 OpenAI 主导定制化 ASIC 芯片的设计,博通则负责后续的工艺开发与量产。
甲骨文的 3000 亿美元云计算协议,更是直接将数据中心建设、运维等重资产开支揽入怀中。
OpenAI 只需输出技术需求与未来愿景,便能以极低成本获得核心资源,这种 “轻资产撬动重资源” 的玩法,彻底颠覆了传统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
30GW 算力版图:是 AGI 基石还是泡沫前奏
OpenAI 用一系列合作勾勒出的 30GW 算力版图,足以让整个行业侧目。
这一规模相当于全球现有数据中心总电力需求的四分之一,约等于 400-500 万块英伟达 H100 GPU 的总算力,若能全部落地,将成为其冲击 通用人工智能的 “硬核基石”。
但光鲜数据背后,隐忧却如影随形,这场算力豪赌,随时可能沦为泡沫的温床,OpenAI 的规划堪称 “全面且激进”。
与博通合作的 10GW 定制化 ASIC 芯片,瞄准的是长期效率提升,通过专属芯片降低 AI 推理成本。
锁定英伟达 10GW 算力,是为了保障短期模型研发的 “弹药充足”,依托英伟达成熟的 CUDA 生态维持技术领先。
引入 AMD 的 6GW GPU,则是为了避免被单一供应商 “卡脖子”,构建多元化的算力备份。
而甲骨文的 4.5GW 云算力,更像是 “机动部队”,可灵活应对突发的算力需求。
这套组合拳,看似为 AGI 研发铺好了道路,却忽略了自身 “入不敷出” 的财务现状。
公开数据显示,OpenAI 年收入约 150 亿美元,年亏损却超过 70 亿美元,属于典型的 “烧钱换增长” 模式。
更危险的是,其与供应商的合作协议中,暗藏 “要么付款要么破产” 的苛刻条款。
无论 OpenAI 是否实际使用算力,都需按合同支付巨额费用,这意味着,即便未来 AI 业务增速不及预期,OpenAI 仍需承担数千亿美元的债务压力,财务风险已被拉满。
雪上加霜的是,外部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增加这场豪赌的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利率环境生变,廉价资本时代逐渐落幕,依赖外部融资支撑运营的 OpenAI,未来获取资金的难度与成本将大幅上升。
同时,AI 算力市场正面临周期性风险,各大芯片厂商纷纷扩产,若未来 AI 应用落地速度放缓,很可能出现算力过剩。
届时,OpenAI 锁定的 30GW 算力合同,将从 “AGI 基石” 沦为压垮公司的 “沉重包袱”—— 这场看似宏伟的算力布局,究竟能走多远,仍是未知数。
OpenAI 的权力进阶之路
在 OpenAI 的发展历程中,“依附微软” 曾是其难以摆脱的标签 。
早期依靠微软的云服务与资金支持,才得以推出 GPT 系列模型,开启本轮 AI 浪潮。
但如今,通过一系列千亿级合作,OpenAI 正一步步撕掉这一标签,从 “微软小弟” 蜕变为能改写行业规则的 AI 生态核心,其权力进阶之路充满战略巧思。
最初,微软通过 Azure 云服务为 OpenAI 提供算力支撑,双方形成 “微软供血、OpenAI 研发” 的绑定关系。
但随着 OpenAI 野心膨胀,微软的资源逐渐难以满足其对算力、数据的庞大需求。
更关键的是,“依附者” 的身份让 OpenAI 在产业谈判中屡屡处于被动,难以与谷歌、Meta 等巨头平起平坐。
为打破这一困境,OpenAI 开始构建多元化合作网络,与英伟达锁定 10GW 算力巩固基本盘。
联合 AMD 获得 6GW 备用算力,再携手博通自研定制芯片,每一步都在降低对微软的依赖,逐步掌握合作主动权。
更具深意的是,OpenAI 的合作选择精准契合了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
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本土 AI 供应链自主化,而 OpenAI 与博通的合作,恰好聚焦于定制化 ASIC 芯片的研发与量产,完全符合 “本土技术自主” 的导向。
这种战略契合度,不仅让 OpenAI 更容易获得政策倾斜,甚至可能打开政府采购的大门,为其后续发展争取到更多国家级资源支持,进一步提升在行业中的话语权。
如今,OpenAI 的权力已渗透到 AI 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其超 30GW 的算力订单,直接锁定了全球未来数年高端 AI 芯片的核心产能,让后来的竞争对手面临 “算力资源被预占” 的困境。
同时,通过与甲骨文合作,带动这家传统云计算企业向 AI 基础设施领域转型,重塑了产业链格局。
从被动接收算力的 “需求方”,到主导技术路线、整合行业资源的 “生态核心”,OpenAI 用一场精妙的合作布局,完成了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跃迁。
融资与用户双加持:能否撑起千亿野心?
OpenAI 的千亿合作计划,看似激进冒险,却并非毫无支撑。
2025 年一季度的巨额融资与庞大的用户基础,为其野心注入了 “强心剂”。
但与此同时,CEO 能力短板与产品端的瓶颈,仍像两座大山,考验着其能否将愿景落地,真正撑起这场千亿级的产业博弈。
OpenAI 完成了一场堪称 “现象级” 的资本运作:400 亿美元融资由软银领投,投后估值直接飙升至 3000 亿美元。
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其年亏 70 亿的财务压力,更让其跻身 “拥有基础设施、AI 基础模型及应用” 的顶级企业阵营,与谷歌、Meta 等巨头站在了同一赛道。
更关键的是,融资引发了连锁反应,当季生成式 AI 初创企业融资额达 480 亿美元,创下季度纪录。
OpenAI 凭借这场融资,进一步巩固了行业 “领头羊” 的地位,也为后续算力布局提供了资金保障。
用户端的表现同样亮眼,成为支撑其算力需求的重要底气。
旗下旗舰产品 ChatGPT 每周活跃用户已突破 5 亿人,庞大的用户基数不仅带来了稳定的营收(年收入约 150 亿美元),更验证了 AI 技术的市场潜力。
与此同时,生成式 AI 的企业渗透率已达 27%,显著高于传统 AI 的 20%。
这意味着行业正从 “技术探索” 走向 “规模化应用”,OpenAI 的算力布局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看似激进的投入,实则是对未来市场的提前卡位。
但光环之下,隐忧不容忽视。
CEO 山姆・奥特曼虽擅长描绘 AGI 的宏大愿景,用愿景撬动资本与资源,却在 “脚踏实地做事” 上存在明显短板。
OpenAI 推出的新产品,往往只有技术亮点,却缺乏能改变行业格局的 “革命意义”,产品策略与 “用户 AI 依赖增强” 的核心优势严重脱节。
这种 “重愿景、轻落地” 的问题,可能成为拖累其千亿计划的关键。
即便有融资与用户加持,若无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产品竞争力,再宏大的算力布局,也难以支撑起其改写 AI 产业权力格局的野心。
结语
从年亏 70 亿却签下千亿合作,到用资本游戏撬动行业资源,OpenAI 的棋局既充满颠覆行业的可能,也暗藏随时崩塌的风险。
它靠精妙运作摆脱依附、成为生态核心,借融资与用户夯实基础,却也面临财务压力与产品短板的挑战。
这场 AI 权力的博弈,本质是对未来的豪赌, 若能平衡愿景与落地,OpenAI 或将定义 AI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