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多个生态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文 | 菲尼克斯
还以为全球气候变化是遥不可及的预言吗?世界第一个气候临界点已经到了!
近日,由23国87个机构160名科学家联合发布的《全球临界点报告》确认,温水珊瑚礁大规模死亡成为全球首个被突破的气候临界点。当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之前已上升约1.4℃,超过珊瑚礁1.2℃的热临界阈值。
紧接着,当地时间2025年10月15日,世界气象组织(WMO)表示,2024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等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再度刷新纪录,达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高位。上一次有这么高浓度时,还是300万至500万年前,那时人类还不存在!
这都提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地球多个生态关键系统的稳定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
“气候临界点”接踵而来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气候临界点定义为“地球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转向另一种稳定状态的关键门槛,突破后变化不可逆且影响深远”。2025年10月《全球临界点报告》的主要作者、埃克塞特大学环境科学家蒂姆·伦顿说:“我们不能再把临界点当作未来才会出现的风险来谈论了”“大规模温水珊瑚礁退化这首个临界点已经出现”。
报告显示,温水珊瑚礁的热临界点中心值为1.2℃,波动范围在1℃至1.5℃之间。而当前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已上升约1.4℃。作为海洋生态的“热带雨林”,珊瑚礁支撑着近10亿人的生计,维系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崩溃将引发连锁生态灾难。
2021年6月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拍摄的大堡礁海域珊瑚礁。图源:新华社
上述报告指出:除非尽快将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恢复至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并最终恢复到高出1℃的水平,“否则地球上将无法保留任何规模可观的温水珊瑚礁。”
更严重的是,首个气候临界点被突破并非孤立事件,它预示着接下来的临界点也将快速到来。报告警告,格陵兰与南极冰盖正面临不可逆融化;亚马孙雨林在全球升温1.5℃时可能大面积枯死;如果气温持续上升,对全球气候特别是欧洲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将被破坏。
地球将变得“完全不同”?
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25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达430ppm,处于65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而世界气象组织(WMO)10月15日发布最新通报称,2024年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三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浓度,达到了人类史上的最高位。
气象组织专家指出,如今的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已与距今300万至500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相当,当时人类文明还未诞生。那时地球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至3℃,海平面比现代高出10至20米,北极地区没有常年冰盖,大片的森林一直延伸到如今的极圈以内。“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星球。”
1985年以来全球平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图源:中国气象报。
报告显示,2024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比工业化前水平上升了近50%。世界气象组织指出,这一趋势的根源在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持续增加,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砍伐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同时,近年来频发的森林与草原野火也贡献了大量碳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速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球上原本作为“碳吸收器”的自然系统正在减弱。陆地植被、森林以及海洋等碳汇能力正在下降,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明显不如以往。碳汇被削弱,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累积得更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气温升高——植被退化——碳吸收减少——温度进一步上升。
前所未有的温室气体浓度带来的影响已显现。与1991-2020年平均水平相比,2024年全球仅三分之一河流集水区水流量正常,且失衡状态已持续6年。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如同持续上涨的河水,当浓度突破临界值,气候系统的“堤坝”便会崩塌,引发不可逆灾难,即便后续浓度下降,系统也难以恢复原状。
极端天气频发警示
2025年成为极端天气的“爆发年”,这也印证了气候临界点被突破后的连锁反应。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5年7月为人类有记录以来全球第三热的7月,土耳其出现50.5℃高温,伊朗、伊拉克局部气温超50℃,日本刷新41.8℃气温纪录。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则指出,2025年5月为176年来第二暖的5月,南北极海冰面积均低于平均值,北极冬季海冰更是创下47年卫星观测史最低纪录。
极端高温伴随严重灾害。2025年加拿大遭遇史上最严重山火季,过火面积超660万公顷,烟雾蔓延至欧美多地引发空气质量危机;土耳其、希腊等国山火造成人员伤亡与大规模撤离。
2025年8月,加拿大的森林大火。图源:央视。
中国的民众也正切身经历“超长夏日”。上海到10月中旬仍然持续出现高温,植物被热得“内分泌失调”。北方省份遭遇干旱与高温叠加,许多村庄不得不启动应急供水;南方则在今年受到高温与暴雨的交替考验。
很可能逼近的还有“零日干旱”(Day Zero Drought),也就是极端缺水事件。
学术期刊《自然通讯》2025年9月刊发的研究结果显示,未来15年全球35%脆弱区域将首次面临供水崩溃,本世纪末74%区域将频繁遭遇“零日干旱”,7.53亿人受影响。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近年来曾多次站在“零水日”边缘,部分居民数月无水可用。
2024年4月25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帕茨夸罗湖,干旱之下裸露的湖床。图源:新华社
面对这样的变化,全球社会的共同行动还显得比较迟缓。《全球临界点报告》提出,需加速减排与扩大二氧化碳去除,同时触发“积极临界点”——太阳能、风能等绿色技术普及已显现转型迹象,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与生态恢复可以形成正向循环。世界气象组织强调,各国需展现政治勇气,以公平方式推动变革,方能避免更严重的气候灾难。
2025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 即将召开。“临界点”已经确凿到来的事实,能让世界各国能更快下定决心,采取扭转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