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他押起来!”
1941年10月,蒋介石一声令下,廖龄奇被押了起来,有人添油加醋,有人趁机落井下石,直到他被判枪决。
直属上级王耀武没有多说一句话,这个关键时刻,他为什么坐视下属被杀呢?
1941年9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打响,74军作为王牌部队,原本备受瞩目,却搞成了一场灾难。日军破译了国民党的通信密码,58师还没到战场,就在路上被敌机轰炸。等好不容易赶到浏阳,又被日军包围,受到严重的损伤。
58师师长廖龄奇当时已经请好假了,正在休假途中,他不来则已,一来竟“身入局中”。廖龄奇刚在江西结完婚,打算回湖南老家探望父母,眼见战事紧急,驱车往前线赶,半路上追上了部队。
战局已经无法收拾,廖龄奇看着溃散的士兵,打算把人先收拢起来,让部队从湘阴港过河,在镇头市附近集结,把那些跑散的团、营、连一个个找回来。等人差不多收齐了,他又干了一件“大事”,拦下一列火车把部队拉到了株洲。
可战区司令部下的命令,是退往浏阳,廖龄奇却自作主张带兵跑去了株洲,之后还顺道回了趟老家。廖龄奇平时一向自负,完全没意识到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危险。
74军被日军打得损失惨重,这让蒋介石的脸往哪儿搁?10月16日,蒋介石亲自飞到南岳,要开个军事检讨会,好好查查这仗是怎么打的。
战区司令官薛岳把廖龄奇当成了替罪羊,会还没开,就让廖龄奇老家的政府把人抓起来,押来现场“检讨”。
薛岳和74军军长王耀武开始“甩锅”,细数廖龄奇的举动,说他居功自傲、不听指挥、擅离职守。这些在廖龄奇听来,都是乱扯,他没有检讨自己的失误,认为自己是在收拾烂摊子、挽救部队,凭什么被说成逃跑?
分明是上级指挥失误丢了长沙,现在想找个人背锅,廖龄奇越想越气,决定去找蒋介石说理,但蒋介石本来就在气头上,劈头就是一句“滚蛋”。廖龄奇较上劲了,站在那儿不动,一遍又一遍喊“报告”,非要说清楚。
蒋介石不理廖龄奇,起身要去开会。廖龄奇还追着提需求:“报告校长,我想请您派我去陆军大学学习。” 蒋介石不高兴了,让宪兵把人拿下,在他看来,全军上下都在检讨战败责任,刚打了败仗,不想着将功补过,反而要离开前线去进修,这是想干嘛?
宪兵冲上来,当场把廖龄奇押走,消息传到会场,有人趁机落井下石,有人添油加醋,还有人高喊“非杀一两个不足以整肃军纪”。气氛一烘托,蒋介石下了立即枪决的命令。
侍从室主任贺耀祖是湖南老乡,本想等蒋介石消气了再求情,可薛岳和王耀武坚决要求立即执行。他们怕夜长梦多,怒火万一烧到自己头上,岂不是要被追究指挥失误的责任?反正替罪羊已经选好了,眼下最重要的就是保全自己。
消息传到58师,有三个团长集体辞职,师长廖龄奇半路前来支援,却落得惨死的结局,他们干不下去了。
讽刺的是,廖龄奇死后,事情反转了,宪兵在关押他的房间里发现了三封遗书,一封给母亲交代家事,一封让新婚妻子改嫁,一封嘱咐表弟结算师部账目,字里行间,没有半点贪生怕死的意思。
这些遗书被送到蒋介石面前,加上几个团长一闹,终于意识到杀错人了。蒋介石下令“调查了解”后,认为这是冤案。廖龄奇确实决策有误,但绝不是临阵脱逃,补救措施也来了,按阵亡将领标准抚恤,遗体安葬在南岳忠烈祠,给家属发“荣哀状”,发抚恤金。
人已经死了,这些有什么用?廖龄奇自负也好,不听指挥也罢,意外成了一颗最方便的棋子。本该为他说话的上级为了自保,选择甩锅,这也算是下属的一种悲哀了。
参考资料: 知网《抗战期间被蒋介石下令枪杀的两位国民党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