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率军从北平出征,开始了为期四年的“靖难之役”,目标直指南京。朱棣出发前,他的重要谋士姚广孝特意提醒他:“攻占南京时,有一个人一定不能杀,他关乎天下读书人。如果杀了他,后世将断绝学术传承。”朱棣尊重姚广孝的意见,当即答应了他的要求。那么,究竟是什么人值得姚广孝如此重视?这个人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1. 方孝孺:天下读书种子
姚广孝所指的“读书种子”是方孝孺,一位深受朱元璋宠爱、朱允炆依赖的学者。方孝孺的家族世代为儒学世家,祖父曾任教职,父亲方克勤亦是一位有才德的官员。方克勤年轻时被誉为“神童”,他致力于乡村教育,深知百姓疾苦。在担任济宁知府期间,他为民所做的贡献获得了朱元璋的高度赞赏。然而,方克勤最终因诬陷被关入监狱,并在不久后去世。方孝孺年仅20岁便失去了父亲,且一路护送父亲遗体归乡,其悲恸之情深深打动了众人。
2. 朱元璋的青睐
方孝孺自幼聪慧,曾被誉为“小韩愈”,他在学习上极有天赋,成年后跟随宋濂学习,宋濂的学生中不乏名家,其中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也是其同门。方孝孺的才学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尽管朱元璋非常欣赏方孝孺,但因其年纪尚轻,朱元璋并未立即任命他为官。直到1392年,方孝孺才被任命为汉中教授,开始从事教育工作。
在蜀地,方孝孺致力于讲学,他的名声传遍四方,甚至被蜀王朱椿请到王府担任世子讲师,并给予极高礼遇。在这种背景下,方孝孺逐渐为朝廷所重。
3. 建文帝时期的升迁
1398年,朱允炆即位后,方孝孺被召回京城,任命为“翰林侍讲”,很快又升任“侍讲学士”,成为朝中重要的学术顾问。尽管方孝孺更注重“明王道、致太平”的治国理政理念,他也始终不轻视自己的文人身份。在朱允炆的支持下,方孝孺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4. 方孝孺的对策与失败
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率领燕军攻占了大名府,局势迅速升级。朱棣向建文帝提出休战请求,但方孝孺深知朱棣的阴谋,立即提出对策,建议建文帝以拖延时间、分散燕军的注意力为策略,并从辽东、真定调动兵力来迫使燕军撤退。然而,这一计策在实际执行时遇到了难题,燕王没有按照预期作出让步,最终方孝孺的谋划失败。
方孝孺又试图通过写信离间朱棣父子,然而,这一封信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被直接送到了朱棣手中。方孝孺的计策接连失败,这使得他与建文帝的形势变得越来越危急。
5. 方孝孺的悲剧命运
终于,朱棣带领燕军兵临南京,经过激烈战斗,南京城陷落。建文帝下落不明,方孝孺被俘。尽管姚广孝曾嘱咐朱棣保全方孝孺的性命,朱棣未曾完全遵从。然而,方孝孺的坚决立场,激起了朱棣的杀意。方孝孺当场大声哭泣,哭声震耳欲聋,令朱棣感到不安。然而,朱棣强行要求方孝孺为自己拟定诏书,企图让方孝孺屈服。但方孝孺坚持不肯,最终当场拒绝,坚决表示“死就死吧,我绝不会拟诏!”
方孝孺的坚持让朱棣愤怒至极,他命令将方孝孺执行极刑——“磔刑”,这种残酷的刑罚就是刳腹处决,整个过程极为痛苦。
方孝孺临终时,作绝命词一首,表达了自己忠诚的心愿,并以此殉国,年仅46岁。他的死象征了明朝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这位为国捐躯的儒者。
方孝孺的悲壮死亡,使得他成为了明末历史中的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名字与坚贞的理想,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结语
方孝孺的死,尽管残忍,却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悲剧。即便身为文人,他的思想与理想依旧无法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历史往往充满变数,方孝孺的忠诚与聪慧,虽然未能改变命运,但却成为了后人铭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