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军功显赫,尤其在战场上的表现早已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然而,很多历史爱好者注意到,彭德怀所带出的名将并不多,尤其是一野的将领数量,比起其他三大野战军要少得多。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陈毅的评价或许能给出答案。
要探讨彭德怀的带兵之道,首先得了解他的革命历程。彭德怀年轻时因帮助贫苦百姓,打死了当地恶霸,从此改名换姓,并加入了湘军。根据党史记载,彭德怀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从排长做起,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晋升为何健的团长。
到了1928年,彭德怀已在军队中摸爬滚打了六年,算得上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军队里最受尊重的,正是那些从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军官,因为没有两把刷子,根本无法在五年内升三级。1928年,全国陷入白色恐怖,平江这个三面环水的小县城成了焦点。白军以“剿匪”为名,劫掠百姓,地主和军阀勾结,民众忍无可忍,彭德怀带领的团也奉命前来“镇压”。但彭德怀一向正直,对于这个任务十分排斥。
他站在队伍前,激动地对士兵们说:“我们吃谁的饭,穿谁的衣?”大家齐声答道:“吃农民的饭,穿工人的衣!”彭德怀接着喊道:“那我们该为谁打仗?该为谁谋福利?”“工人!农民!”这几句话让整个团的士气高涨,大家为之热血沸腾。
7月18日晚,彭德怀和滕代远正式宣布起义。为了保密,最初参与的只有八百多人,后来又拉拢了一些农民,人数才勉强突破2000人。彭德怀果断指挥,率领起义军直奔平江县城,给守军措手不及,缴获了1000多支枪和100万发子弹。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比,平江起义显得比较仓促,规模也较小。陈毅评价道:“底子太薄,兵力太少。”
虽然起义军的规模不大,但却出了不少名人。除彭德怀外,还有滕代远、邓萍、黄公略等领导人物,此外,还有158名开国将军出自平江起义。例如杨勇、李天佑、张宗逊、陈士榘等,这些都是曾经的兵团级干部。但由于战争需要,很多将军并没有长期跟随彭德怀,所以有些人给人一种他们并非彭德怀麾下的印象。比如杨勇总被认为是“刘邓身边的红人”,陈士榘被看作“三野悍将”,李天佑则被视为“林彪最信任的人”。
尽管如此,张宗逊算是彭德怀的一员悍将,但他早在井冈山时就加入了红四军,抗日战争期间更是留在延安。彭德怀虽然是八路军副总指挥,但两人实际接触并不多。至于平江起义中的重要人物邓萍和黄公略,都在后来的战争中牺牲。滕代远虽然活到建国后,但与彭德怀的交情比较少,两人主要的交集也只有在红三军团当政委的三年。
这些历史背景说明,并非彭德怀没能带出名将,而是因为部队调动频繁,很多将领和彭德怀分开了。其实,像许世友、王必成等将领,早期也都是红四方面军的,所以要问他们是粟裕带出来的,还是徐向前带出来的呢?这也是人民军队的常态,体现了将帅们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避免了军队内的派系纷争。就像国民党内部的派系问题,曾在解放战争中证明了这种分裂对战斗力的消耗。
彭德怀的个性非常直率,甚至有暴脾气,但这并没有给他树立敌人,反而让他在部队中赢得了很高的尊重。刘伯承曾说:“老彭骂过的人多,但没有一句是为自己骂的,他做事从不出于私心。”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时,彭德怀为救治战士而大声呵斥,他关心的是部下的安全,而不是自己面子。在关家垴的战斗中,虽然陈赓建议采取游击战术,但彭德怀坚决要求攻下敌军阵地,“今天就是把部队全打光了,也要坚决消灭敌人!”
他对部下的严苛常常令下属感到既敬畏又感动。1943年,面对粮食紧张和灾民涌入,根据地资源紧张的情况,彭德怀不仅要求部队节约食物,还亲自带头挖野菜,坚决不让部队与百姓争抢资源。他经常这样说:“党给我的唯一特权就是带头吃苦。”
彭德怀身上有着许多让人敬佩的品质。他直率、正直、敢于直言,但从不为个人利益着想。哪怕是战争中的严苛指令,或是在大大小小的冲突中,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
1955年,虽然一野的规模和出将领的数量都不如其他三大野战军,但彭德怀依旧受人尊敬,因为他在革命事业中的贡献不可磨灭。就像他一生的作风一样,无论职务如何变化,他都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线,带领部队为人民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