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6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以及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领域的开创性发现。
这一发现破解了免疫系统如何精准识别“敌人”并避免误伤自身组织的核心谜题,为类风湿关节炎、1型糖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目前已有超过200项相关研究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惠及全球约十分之一的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困扰的人群。
三位科学家的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外周免疫耐受理论体系:坂口志文率先发现外周免疫系统中存在具有调节功能的特殊T细胞亚群,打破了“免疫耐受仅存在于中枢免疫器官”的固有认知。
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则通过对突变小鼠的深入研究,锁定了调控这类“免疫安全卫士”发育的FOXP3基因,证实该基因突变会引发免疫系统“叛乱”。
这些成果如同为人体免疫军队配备了精准的“指挥系统”,既保障了防御效能,又避免了“内战”伤害,其临床价值与科学意义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高度认可。
令人莞尔的是,奖项公布后,诺贝尔委员会却陷入了“找人难”的窘境。秘书长托马斯·珀尔曼在新闻发布会上无奈表示:“我请求他们,如果有机会,请给我回电话”。
美国科学家拉姆斯德尔彼时正处于完全失联状态,其工作伙伴透露他正在美国爱达荷州偏远地区进行"远离尘嚣"的徒步旅行,实验室发言人形容他“正过着最好的生活”。直到一天后,结束露营下山的拉姆斯德尔才通过妻子收到的200条祝贺短信得知获奖消息,当时他还在遛狗,误以为妻子的惊呼是因为发现了灰熊。
另一位美国科学家布伦科的获奖经历同样充满戏剧性。诺贝尔委员会的来电因显示为瑞典号码,被她直接判定为“垃圾信息”而忽略。
最终,凌晨登门的美联社摄影师成为了消息传递者,当丈夫告知她获奖时,布伦科的第一反应是“别傻了”。这两段小插曲虽看似偶然,却折射出顶尖科技工作者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
拉姆斯德尔在科研巅峰期依然坚守徒步旅行的生活节奏,展现的是不为外界喧嚣所扰的专注定力。科学研究往往需要长期坐“冷板凳”,在20世纪90年代,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为寻找突变基因,在缺乏现代基因组图谱技术的条件下,经历了堪比“大海捞针”的漫长探索,这种耐心与坚守正是科研突破的前提。
而布伦科对陌生来电的审慎,则映射出科技工作者必备的理性精神——不盲从、不轻信,这种思维品质同样是科学研究中实证精神的延伸。
正如《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所强调的,科技工作者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的方法,以理性与实证对待一切未知。
这些品质并非偶然天成,而是深植于科学教育土壤的必然结果。科学精神的培育需要将诚实、客观、专注等核心价值融入课程内容,通过科学家故事与科研案例让学生感同身受。
拉姆斯德尔的专注与布伦科的理性,本质上是科学精神在生活中的自然流露,这种精神的养成离不开长期的品质教育浸润。如果科技教育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忽视对专注定力、理性思维的培养,便难以孕育出真正引领科学进步的顶尖人才。
科技品质教育与科技创新的深度绑定,在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中得到生动印证。坂口志文敢于挑战主流认知的质疑精神,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毅力,都是科学品质教育的成果体现。
教师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实践,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负责任的科研意识。这意味着科技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研究”,更要引导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塑造健全的科研人格。
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发现到诺奖揭晓后的“失联”趣事,三位科学家用科研成就与生活态度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初心本色。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创新既需要破解科学难题的智慧,更需要抵御浮躁的定力、追求真理的理性。
而科技品质教育正是培育这种智慧与品质的关键,它通过塑造科学家精神、培养诚信意识与创新思维,为科技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当科学知识与科学品质在教育中实现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孕育出既懂创新又有担当的科技人才,为人类文明进步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