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太宇宙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
如果宇航员身穿完好的宇航服牺牲在了太空,那么他的身体到底会不会腐烂?
毕竟回想1971年联盟11号的那场惨剧,那三位没穿宇航服的宇航员,遗体被发现时只有脱水收缩,半点腐烂痕迹都没有。
而宇航服又很特殊,从理论上就隔绝了人体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哪怕细小的细菌、病毒等生物也根本进不来。
对于这个问题,人民网曾给出过答案......
提起遗体腐烂,我们总会想到地球的温暖潮湿。
微生物在20-30℃的环境里疯狂繁殖,分解组织产生恶臭,最快几周就能让遗体面目全非。
但太空从不是这样的温床,它更像一个巨型“保鲜箱”,用极端条件掐灭腐败的可能。
近地轨道的温度变化堪称“过山车”。
当航天器处于向阳面时,表面温度能飙升到120℃,足以让金属变形,可一旦转到背阴面,温度会骤降至-150℃以下,比南极极点的最低温还低50℃。
这种剧烈温差会让化学反应几乎停滞,微生物别说繁殖,连基本的生命活动都难以维持。
更致命的是太空的真空环境。
1965年,NASA工程师在一次宇航服测试中遭遇意外, 宇航服气压突然泄漏,短短14秒内,测试人员就感觉舌头上的唾液开始冒泡。
幸好救援及时,他仅失去意识15秒便被救回,可它印证了一个事实, 真空环境下,人体体液会直接汽化,而依赖体液生存的微生物,会在瞬间失去家园。
还有宇航服这最后一道遗体的“防线”。
现在的宇航服有多层结构,外层是镀铝的凯夫拉纤维,能扛住小陨石撞击,中间的气密层保证气压稳定,内层的针织布则能调节温度。
当宇航员牺牲后,只要宇航服没破损,内部的生命维持系统会继续工作几小时到几天。
这段时间里,环境和地球颇为相似。
美国曾在模拟宇航服的密闭环境中,注入与人体肠道相似的微生物群落。
结果显示,供氧期间,好氧菌会缓慢繁殖,导致“遗体”腹部轻微膨胀,类似地球腐烂的早期迹象。
不过一旦氧气耗尽,厌氧菌会接过“接力棒”,分解剩余组织并产生少量硫化氢,随后又因为温度逐渐下降,厌氧菌的活性渐渐越来越低,最终停止工作。
等宇航服内的热量完全散失,真空环境会开始抽离水分。
根据美国的研究预测,遗体最终会失去相当于体重80%的水分,皮肤变得坚硬如皮革,组织收缩成团,形成“太空木乃伊”。
这种形态和埃及木乃伊相似,但更干燥、更脆弱。
当然了,这还是宇航服完美无缺的情况,一旦出现破损,结局就会变得残酷。
俄罗斯曾做过太空失压模拟实验。
当宇航服的气密层破裂后,内部气压会在0.1秒内降至与太空持平,遗体的内脏会因内外压差剧烈膨胀,最终破裂。
体液在真空下迅速汽化,留下干瘪的组织,就像被“冻干”的牛肉干,毫无生气。
如今,人类也在为“防线”升级。
2008年,国际空间站配备了应急冷藏舱,内部温度能维持在-18℃。
一旦发生意外,宇航员可以将遗体放入其中,减缓组织变化,为后续带回地球争取时间。
而之所以会做这样的准备,还得从1971年联盟11号的事故说起。
当年6月30日,格奥尔基、沃尔科夫和帕查耶夫三位宇航员,完成了苏联首个太空站“礼炮1号”的驻留任务,准备返回地球。
可就在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时,一个压力阀门突然故障,舱内气压在几十秒内降至零。
更致命的是当时的飞船设计,为了容纳3名宇航员,座舱空间被压缩,宇航员必须脱掉宇航服才能坐下。
失压发生后,仅40秒,三位宇航员就因缺氧和体液沸腾失去了生命。
当救援人员打开返回舱时,看到的景象让人心碎。
遗体没有腐烂,皮肤干皱收缩,面部扭曲,就像被抽走了所有水分的玩偶。
这次悲剧彻底改变了航天设计,后续的联盟号飞船将乘员从3人减至2人,只为让宇航员能穿着宇航服就坐。
生命保障系统也增加了冗余设计,就算一个系统失效,另一个也能支撑72小时。
还有一只叫莱卡的小狗,它是太空中第一个“永恒居民”。
1957年11月3日,莱卡乘坐苏联斯普特尼克2号卫星进入太空。
当时的技术无法让它返回地球,科学家为它准备了能维持7天生命的设备,但由于卫星温控系统故障,莱卡在发射后几小时就因过热死亡。
5个月后,卫星坠入大气层,莱卡的遗体也随之烧毁。
如今,在莫斯科的航天博物馆里,有一座莱卡的雕像,它低着头,仿佛仍在凝视那片它曾去过的星空。
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太空遗体的归宿不再只有漂浮或烧毁,有一种兼顾纪念与尊重的方式逐渐走进现实,太空葬。
它让“星辰大海”不再只是活着的梦想,也成为逝者的安息之地。
最早将太空葬变为现实的,是美国Celestis公司。
1997年,他们首次将24人的骨灰送入近地轨道,这些骨灰被装在钛合金胶囊里,重量不到1克。
轨道维持6年后,胶囊坠入大气层,在高温中化为“流星”。
最让人动容的,是“冥王星之父”克莱德·汤博的太空葬。
汤博一生都在研究冥王星,1930年他发现了这颗星球,却从未亲眼见过它的清晰样貌。
2015年7月14日,NASA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拍下了这颗星球的第一张高清照片,而探测器上,携带着汤博的一小撮骨灰。
它化作了“流星”,永远漂浮在星空里,歌颂着名为人类勇气的赞歌。
结语
未来,当人类踏上火星,甚至飞向更远的星球,或许还会遇到新的难题。
但就像联盟11号推动了飞船设计,莱卡为载人航天铺路一样,每一次探索都会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那些漂浮在星空中的“星辰归人”,不会只是冰冷的遗体,而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
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探索的勇气,永远比死亡更重要。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或许某一颗“星星”,就是一位宇航员的遗体。
它们在那里,安静地看着人类一步步走向更远的星辰大海,也看着我们,把对勇气的致敬,写进了宇宙的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