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立创珠海基地表面组装技术车间,最新的机器人打样产品从这里发出。受访企业供图
汇川技术CEO朱兴明。受访者供图
在柔性生产线上,机器人、传送带、移动设备交织,互相要实时精准通信。但拖着一根根长长的电缆,不仅布线麻烦,也限制了设备的灵活性。在9月23日开幕的中国工博会上,来自深圳的汇川技术展示了全球首创的“INO AIR无线方案”,有了它,工厂设备就像剪掉了“辫子”,可以自由移动和组合,让工厂越来越智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民营企业创新升级带来新机遇:一方面,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孕育重大突破;另一方面,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在全球创新链中地位日益重要。这为广东民营经济众多领域催生规模巨大的新供给、新需求,给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要坚定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创新,广东民营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更在科技创新上勇闯“无人区”,向“新”而行、“创”出新活力、“闯”出新优势,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梅子仪 见习记者 景子妍
破局▷▶ 突破“卡脖子”技术,从“跟跑”到“并跑”
时隔4年,麒麟芯片终于重返舞台中央。在9月初的华为新品发布会上,华为新三折叠手机登场,一同公布的还有麒麟9020芯片。
这标志着华为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实现全链路自主可控,这一突破不仅将重塑高端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也传递出中国硬科技突围的信号。
时间回拨到2019年。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芯片业务遭遇重重一击。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华为就像被高压蒸汽冲击的茶壶,盖子堵得越紧,爆发的力量就越强。”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华为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华为一边用外购芯片维持产品线,一边默默投入研发,从半导体材料、EDA工具到架构设计,重新搭建了一套自主可控的技术链和生态链。
从麒麟9020芯片到“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华为用“集群作战”的方式实现了逆转。这种“蚂蚁啃大象”的战术,诠释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既然单打独斗难以取胜,就用系统级创新弥补个体差距。
从核心硬件到基础软件,再到自主生态,破局信息产业“缺芯少魂”之痛,处处有民营企业向“新”发力的身影。
微钻针刀具被称为“工业牙齿”,在细如发丝的钨钢棒上精雕细琢,磨出麻花钻的形状,技术壁垒极高,彼时国内市场几乎被国外垄断。
“通过不断地自主研发,我们突破了多个‘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公司自主研发设备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鼎泰高科董事长王馨看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企业成长的法宝。
新材料领域往往蕴藏着填补技术空白的机会。在光启技术展厅,当人穿上这件黑色披风并站在墙体前时,其被遮挡的部分在红外线热像仪的检测下竟神奇地消失了,仿佛实现“隐身”的效果。
16年前,年仅26岁的刘若鹏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超材料研究成果,首次论证了“隐身衣”从科学幻想走向工程实践的可能性。此后,刘若鹏到深圳,带领光启技术团队,成功研发出了全球首款全机身超材料无人机。
大疆无人机占领了全球无人机产业70%以上的份额,嘉腾机器人力挫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斩获全球工业设计大奖,云洲智能无人船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以色列后掌握大型海洋无人船技术的国家……面对科技浪潮带来的产业变革,一批广东民企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灵活机制,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关键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
引领▷▶ 挺进前沿,敢闯产业“无人区”
从跟跑到并跑,广东俨然成为了科技产业最新成果全球首发亮相的重要舞台。
今年3月,全球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正式获批,亿航智能成为全球首家集齐适航证、生产证、运营证、经营证“四证”的eVTOL企业,这意味着其可在获得批准的区域内进行商业运营,提供付费载人运营服务,进入商业变现。
这不仅标志着其技术路线已获得监管认可,更将广东在全空间无人体系中的空域管理经验转化为全球行业准入门槛。
4月,美国纽约中央车站外,海外科技爱好者通宵排起长队,翘首企盼一款来自中国的新品运动相机——Insta360 X5。这由中国科技企业影石创新出品,短短十年,影石创新就已一跃成为全球影像引领者。
9月,在202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上,越疆机器人宣布,首次在全球实现了多形态机器人的常态化协同作业,涵盖从物料分拣、视觉检测到精密组装等真实工厂核心流程,为工业客户提供了可快速部署的柔性生产方案。
2025年,体重管理成了“流量密码”。在深圳,有这样一家生物科创公司万益蓝,基于多年深耕益生菌领域的研究积累,首次提出了“靶向菌群管理法”体重管理解决方案,并同步开展了多项临床试验研究。这家“醉心”益生菌的广东科创企业,正孜孜不倦地在微生态中“寻宝”,以期用持续的自主创新,为全球肠道健康和体重管理领域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万益蓝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微生态调节剂改善菌群失衡的方式,有助于健康减肥计划的长期实施。”目前,该公司已成长为中国益生菌销售额第一的研发驱动型企业。截至今年2月,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1项,获得专利8件,参与制订修订相关团体标准3项,获得科技奖项2项。
一枝独放不是春。在技术变革加速的当下,民营企业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它们正挺进产业前沿,展现出敢闯产业“无人区”的勇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主创新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广东民营企业始终对新技术、新趋势、新工具的发展保持关注。
研发是创新的驱动力。8月28日,全国工商联发布“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和《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京东集团、阿里巴巴、恒力集团、华为、比亚迪位居榜单前五位,也就是说,前5企业中就有2家是广东企业。
华为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营收4270.39亿元,同比增长3.94%,净利润371.95亿元,其中,研发投入969.50亿元,同比增9.04%,占营收22.7%。一直以来,华为公司专心专注的一件事就是猛攻“城墙口”,围绕研发不惜重金。
任正非曾表示,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仍迎难而上、坚持创新,以战略耐性和巨大投入追求重大创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用集群力量抢占全球产业“制高点”,成为引领的关键合力。深圳市南山区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新硅谷”,“机器人谷”就坐落在南山的北部片区,这条狭长谷地可谓群星璀璨:越疆科技、速腾聚创、优必选等机器人产业链上市企业以及肯綮科技、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落地于此。
从步履蹒跚到稳步走路,再到进厂打工,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从“跑起来”迈向“用得上”的关键阶段。一个万亿级新兴产业在广东正聚木成林。
企业是创新主力军,民营企业更是其中的重要力量。如今,广东民营企业不再只是市场的追逐者,而已成为前沿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坚的先锋。
输出▷▶ 生而全球,为经济注入新活力
在9月结束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包括比亚迪、小鹏汽车、卓驭、佑驾创新、速腾聚创等一批广东企业集中参展,从智能驾驶方案到智能座舱,从车规级芯片到动力电池、充电桩,覆盖了智能电动汽车的关键环节。
比亚迪“出海”的底气不仅来源于销量的火爆,更在于自身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从最开始轰动市场的不起火刀片电池,到后来“独步天下”的DM-i混动技术,这两项创新技术让比亚迪的销量直接“起飞”。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份比亚迪在欧洲销量同比大增225%,欧洲市场所占份额超过了特斯拉。
在乘员监测领域,佑驾创新的解决方案能够精准检测乘客是否佩戴安全带、车内是否有儿童、儿童座椅,以及儿童是否有危险行为(如手伸到舱外)等。甚至,当车辆安全系统在碰撞发生时,可依据乘员体型动态调整安全气囊弹出力度,提升对不同乘员的保护效果。
再早些时候,小马智行与丰田汽车、广汽丰田合作,支持未来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前装量产和规模化部署。大众汽车则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约50亿元),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
曾经通过技术换市场的跨国车企尽享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增长的红利,斗转星移,随着中国市场进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时代,自主品牌走上了“换道超车”的道路,从“技术输入者”转身成为“技术输出者”。
技术如同一条鲶鱼,激发了广东企业的创新活力,也助推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市场。站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提供了一个极具样本价值的观察“窗口”:从“制造工厂”到“创新策源地”,从“跟跑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车企的蝶变重塑了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了新的范式。
当前,越来越多的粤企,已实现从“产品出海”到“价值链出海”、从“产能输出”到“生态共建”的结构性跃迁。
深圳市玛塔创想推出手掌大小的儿童编程机器人,它无需代码,即便是3—6周岁的学龄前儿童也能上手。从营收上看,过去4年,玛塔创想营收从千万元增至亿元,连续4年保持增长,其中,海外市场占据了一半的销量。
在广东,包括大疆、影石等在内,不少公司都是利用在国内积累多年的技术、人才、资金、资源,重塑海外的商业版图;它们生而全球,起步就瞄准全球市场,主动求变并向外开拓,不断展现出“中国能力”。
9月16日,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公司中,联想集团墨西哥蒙特雷制造基地成功入选,成为中国企业在美洲点亮的首家“灯塔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该工厂“脱胎”于深圳的联想“母本工厂”——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所谓“母本工厂”,就是最先进的制造工艺都会率先在这里应用,这里也拥有最强的向外辐射能力,积累的技术、流程经验,都会逐步向其他工厂扩散。
这是一个不同以往的产业布局方式,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赋能全球,帮助当地建设同样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共同推动当地制造业生态繁荣。
当前,全球化不再是简单的卖货出海,而是能力输出、生态共建。粤企正将研发、供应链与产业链能力系统性地布局到全球,重新定义“中国智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角色,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善升级,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对话
汇川技术CEO朱兴明:
打破高端制造业“天花板”需要联合创新
“不少制造业企业的困惑是,如何突破当前制造业的‘天花板’,我认为,单打独斗难突破,需要联合创新机制,因为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专业门类。”汇川技术CEO朱兴明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通用伺服系统国内份额约28.3%,位居第一;低压变频器产品(含电梯专用变频器)国内份额约18.6%,同样第一;中高压变频器国内份额约18.6%,位列第一……汇川技术用多个“第一”抢占创新“制高点”。
南方日报:汇川技术推出了全球首创的“INO AIR无线方案”,对工业应用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朱兴明:制造是为消费服务,随着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提升,制造也逐步走向高端化。
以往,工厂需要为大型装备铺设密密麻麻的线缆,现在有了无线方案,设备就像剪掉了“辫子”,可以自由移动和组合,让工厂越来越智能。
很多人听说过办公无线化,但未来我们的工业现场也能做到无线化。相信通过2—3年,最多5年的过渡,工业现场无线化就会梦想成真。
南方日报:不少制造业企业困惑的是,如何才能突破当前制造业的“天花板”?
朱兴明:这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能力提升越到后面,花的精力要更多。单打独斗难突破,需要联合创新机制,当下企业遇到的都是复杂的综合型问题,是跨行业多学科的疑难问题,有硬件的,也有软件的,还有机电一体化的,甚至是物理化学中原子、分子材料的问题,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专业门类。
我们要与中国众多头部企业形成联合攻关小组,把遇到的困难提出来,再一起攻克,不断攀登,相信这些难题在聪明勤奋有智慧的中国企业家面前,都是会被克服的。
南方日报: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您认为挑战是什么?
朱兴明:当下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很多人认为人才是选出来的,也有人说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我认为任何一种说法都是片面的。我们选人才的时候,首先不是因为能力选他,而是因为潜力选他。有潜力的人,依靠你的平台,依靠你的激励体系,能够进一步培养自身的能力。人才的发展,其实是把有潜力的人变成企业想要的人。
其次,高端人才一定不是冲着利益来的,冲着利益来的人一定不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一定是受愿景和使命感召,正所谓“志同道合”。一家企业必须要有崇高的愿景和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吸引高端人才。
再次,高端人才一定是激励出来的。这种激励既要有精神激励,也要有物质激励,激励带给他们成就感,这是对高端人才最高的奖赏。
对我们来说,管理者就应该做幕后,让人才成为明星,激发他的成就感。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管理者及时排忧解难,帮助他们解决并不擅长的问题,同样也会让他们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