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新视频,机器手能稳稳拿起马克杯,还能拧开瓶装水——这场景让不少人感慨:原来机器人真的在往“像人”的方向走。
而这背后,藏着马斯克多年前就说过的一句话:“想做人类能做的所有事,你需要一个类人机器人。”
可能有人会疑惑:机器人一定要长得像人吗?
现在扫地机器人、工厂里的机械臂,不也能干活?
但如果你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些机器人只能干“单一活”,真要让它们像人一样,既能做饭、拿快递,又能修家电、照顾老人,还得靠类人形态。
这不是马斯克随口说的,而是人类社会的“环境规则”决定的。
01.
咱们先倒回十几年前,那时的机器人大多是“专项选手”。
比如工厂里的机械臂,只能在固定轨道上拧螺丝、搬零件,换个场景就“傻眼”——让它去家里拿个碗,它连门把手都转不开;再比如早年间的服务机器人,长得像个小柜子,只能在商场里指路,想让它帮顾客拎包,连“手”都没有。
为啥会这样?
因为咱们人类的世界,从一开始就是按“人类尺寸”设计的。
门把手的高度,是按成年人抬手的范围定的;椅子的宽度,是按人类坐姿的肩宽来的;就连家里的杯子、筷子、螺丝刀,都是按人手的大小和抓握习惯做的。
非类人机器人的形态和人类差太远,自然没法适配这些“人类专属设施”。
就拿“拿东西”这件小事来说,人类的手是四指加拇指的结构,小指看着不起眼,却能在抓杯子时帮着稳定,拿手机时托住底部。
而早期机器人的“手”要么是两根铁夹,要么是平板吸盘,夹杯子容易滑,吸手机又会压碎屏幕。
不是工程师不想做好,而是非类人形态根本没法模仿人类手的灵活度,自然干不了“拿东西”这种对人类来说很简单的事。
那时行业里也有人想过“绕开人形”,比如设计专门的“家务机器人”:一个机器人只负责洗碗,另一个只负责擦桌子,再用一个机器人负责扫地。
但这样一来,家里得摆一堆机器人,不仅占地方,还得分别调试,普通人根本用不起也用不惯。
所以直到今天,这些“专项机器人”也只能解决某一个小问题,没法像人一样“一站式”搞定所有家务。
从2022年开始,类人机器人的进展突然快了起来,而特斯拉的Optimus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022年发布时,Optimus还只能慢慢走路,到2023年,它已经能拎着箱子上下台阶,还能拧开螺丝;2024年初的新视频里,它甚至能拿起鸡蛋不捏碎,还能把洗好的碗放进消毒柜——这些动作,全靠它那只“类人手”和“类人腿”。
02.
为啥Optimus要做成人形?
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说得很明白:“如果想让机器人能去你家做饭,能去工厂修机器,能去医院帮护士递药品,就必须让它像人一样。
因为你不可能为了机器人,把家里的门把手改矮,把工厂的工具改大,把医院的病床改宽——改环境的成本太高,不如让机器人适应环境,而适应环境的最好方式,就是模仿人类的形态。”
不止特斯拉,其他公司也在往这个方向走。
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现在能像人一样跑跳,还能拿着扳手拧螺栓;国内的优必选WalkerX,能帮人开门、倒茶,甚至能陪老人下棋。
这些机器人能做的事越来越多,核心原因就是它们的形态贴近人类:有能抓握的手,有能走路的腿,身高和人类差不多,能轻松适配门把手、椅子、工具这些“人类设施”。
咱们普通人可能没意识到,类人机器人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在“模仿人类进化的成果”。
类人机器人模仿这些结构,不是“刻意装成人样”,而是在复制人类几百万年进化出的“最优解”——毕竟人类的形态,本就是为了在人类社会里“高效做事”而设计的。
比如Optimus的手,有11个自由度(简单说就是能灵活转动的关节),和人类手指的关节数量差不多,这样它才能像人一样握住不同形状的东西:拿杯子时用指腹发力,拧螺丝时用指尖用力,拿鸡蛋时轻轻捏住。
如果还是用以前的铁夹手,根本做不到这么精细的动作。
而它的腿,模仿了人类的髋关节、膝关节结构,能像人一样上下楼梯、跨过门槛,不用再像扫地机器人那样,遇到台阶就卡住。
可能有人会问:现在类人机器人还只能做简单的事,真能做到“干遍人类所有事”吗?
马斯克的答案是“能”,而且他认为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咱们可以从普通人最关心的几个场景,看看类人机器人的潜力。
03.
第一个场景是家庭。
现在年轻人上班忙,想找个“帮手”做早饭、收拾房间、接孩子放学。
如果用非类人机器人,得买“早餐机+扫地机+接送机器人”,不仅花钱多,还得协调它们的工作。
第二个场景是工厂。
现在工厂里虽然有很多机械臂,但遇到“修机器”这种复杂活,还是得靠工人。因为修机器需要用到扳手、螺丝刀、万用表等多种工具,还得弯腰、抬手、蹲下,非类人机械臂只能在固定位置干活,根本没法完成这些动作。
而类人机器人能像工人一样,拿着工具在机器周围走动,弯腰检查零件,抬手拧螺丝,甚至能爬梯子修高处的设备。
第三个场景是医疗。
医院里的护士每天要做很多事:给病人量体温、递水、拿药品、推轮椅。
如果有类人机器人,它能像护士一样,用手轻轻给病人量血压,拿水杯时不洒出来,推轮椅时能控制速度,甚至能帮医生递手术器械。
但行业的方向已经很明确:要让机器人干“所有事”,就必须走类人路线。因为人类的世界是为人类设计的,只有像人类的机器人,才能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帮人类解决各种问题。
其实早年前,行业里也有不少人反对“类人路线”,觉得“机器人没必要长得像人,只要能干活就行”。
但马斯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干单一事”和“干所有事”的本质区别:如果只是想让机器人干某一件事,非类人形态确实更简单,成本也更低;但如果想让机器人干人类能做的所有事,就必须适配人类的环境和工具,而适配的最好方式,就是做成类人形态。
而且马斯克还看到了“规模化”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场景都设计一种非类人机器人,零件没法通用,成本降不下来,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而类人机器人的形态是统一的,不管是在家庭、工厂还是医院,用的都是类似的“手”和“腿”,零件能批量生产,成本自然会越来越低。
咱们人类的世界,是按人类的形态和习惯搭建的,要让机器人在这个世界里“畅行无阻”,就得让它像人类一样;人类的双手能使用所有工具,人类的双腿能走遍所有地方,所以机器人要想“干遍人类所有事”,就得有类似人类的手和腿。
未来几年,随着类人机器人的成本下降、功能完善,咱们可能会在身边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形帮手”:早上帮你做早餐,中午帮你取快递,晚上帮你收拾房间。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马斯克当初看清的那个关键——要干所有事,先做“类人”形。
毕竟,在人类的世界里,只有像人类的机器,才能真正帮人类扛起所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