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延期发售的iPhone Air,iPhone 17和iPhone 17 Pro这两款苹果秋季新品我已经使用了一周。从这段时间的体验来看,我觉得iPhone 17系列无疑是近几年变化最大的一代,从内到外不仅是辨识度更高,用起来也会有非常直观的感知。
有人调侃iPhone 17系列开始学安卓手机堆料,但是从我几天的使用感受来看,苹果堆料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参数更好看,而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搭配真正能提升体验的配置,最典型的就是Pro系列VC均热板的加入,以及120Hz高刷屏的下放。
本次测评我会结合这段时间的使用情况以及大家关心的话题,分享关于iPhone 17系列的诸多细节,希望对尚未入手的果粉有所帮助。
iPhone 17的背部外观和上代基本没有变化,整体采用低饱和度配色,我比较喜欢薰衣草紫和鼠尾草绿,显年轻。当然传统的黑白色也不错,是一种百搭的选择。
iPhone 17 Pro变化就很大了,配色和以往相比更有活力,特别是我手上这款星宇橙,也可以叫作爱马仕橙或者法拉利橙,的确很有高级感。我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即使是整体都是磨砂亚光设计,但是当光线照射在金属边框上,还是会有一点略微的反光效果,在低调内敛中不失光芒。
相较于前几代更为沉稳低调的拉丝磨砂钛金属,iPhone 17 Pro的亚光铝金属加活力满满的橙色,应该会受到年轻用户的追捧。
背部则是采用了拼接撞色设计,长条矩形摄像头模组和下方超瓷晶玻璃面板辨识度非常高,这个设计自发布以来就引发了热议,很多人对它褒贬不一,不管你们怎么看,我个人反正很喜欢。
其实苹果很少在外观上“博眼球”,这次在Pro系列上使用这种大胆的设计,也是因为铝合金的热传导能力比钛金属强20倍,加上内部的VC散热系统,就能将热量快速传导出来,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iPhone 17 Pro发售后,有个别用户出现了背部玻璃面板公差以及蓝色比较容易刮花的问题,这些情况在我这台星宇橙上暂时没有遇到,这一周我都是在没有戴壳的状态下高强度使用的,虽然没有摔过,但也和钥匙等硬物亲密接触过,机身并未发现明显划痕,当然这还是要根据你的使用情况来看,如果担心磨损,还是建议选个喜欢的手机壳。
苹果对iPhone 17 Pro的边框做了弧形倒角,曲率贴合手掌,上手很舒服。即使是机身重量比上代略微增加了5g,拿在手上也并不会觉得坠手。
这组图如果不看边框配色,你能分清谁是标准版,谁是Pro吗?
iPhone 17的屏幕尺寸升级到了6.3英寸,也是国产安卓小屏旗舰普遍选择的尺寸,以当前的使用需求来看,这应该是兼顾单手握持手感以及屏幕可视面积的“黄金尺寸”。
也许是因为120Hz刷新率太喜大奔普,很少有人注意到,iPhone 17的屏幕边框也变窄了,正面观感提升了一大截,和Pro系列保持了一致。
原本就用着Pro系列的用户,可能对120Hz 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没什么感觉,但是,我周围一直用标准版的同事看了iPhone 17之后,直呼“这也太TM流畅了”,然后就马上下了单——仅凭这一点就换机,真的一点不夸张。
此前的iPhone在户外强光下,存在屏幕峰值亮度不够高的问题。而iPhone 17全系都配备了“阳光屏”,不用做任何设置,实测可在10%左右的区域激发出峰值,亮度超过了3000尼特,全局亮度也在1000尼特以上。
iPhone 17全系还增加了抗反射涂层,有了这两个升级,在户外强光环境下,屏幕的显示效果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些被吐槽了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而且是全系标配,苹果这次真的“听劝”。
iPhone 17开启PWM调光前(左)后(右)对比
看重护眼的用户,终于也可以在“辅助功能-显示与文字大小”中开启“显示脉冲平滑”选项了,也就是我们俗称的PWM调光。通过实拍画面可以看到,屏幕波动深度会明显降低(“黑条”更窄),低亮度下多了一层轻微颗粒感,实际观感会更舒适一些,如果有暗光环境看手机的习惯,记得一定要开启这个功能。
有了这些变化,iPhone 17系列在屏幕的观感和使用体验上都保持了一致,原本“等级森严”的苹果,这次也没得黑了。
之前iPhone 的另一个“黑点”就是性能,倒不是因为A系列芯片不强,实际上它一直都代表着移动平台的最高水准之一。只是受限于散热,没有能完全发挥出真正的实力。而iPhone 17 Pro,改变了这一切。
其搭载的A19 Pro芯片为台积电3nm工艺,架构为2×4.26GHz+4×2.6GHz,6核1.6GHz的GPU,iPhone 17则使用了A19,CPU架构和Pro版保持一致,只是缓存有所降低,GPU也减少到了5核。
3DMark压力测试(左为iPhone 17,右为iPhone 17 Pro)
从跑分数据来看,iPhone 17安兔兔总分2241853,iPhone 17 Pro总分2368336,它们在CPU子项的得分都在80万左右,iPhone 17 Pro的A19 Pro由于多了一个GPU核心,GPU环节高出了近10万分,符合预期。
在3DMark SNLS极限压力测试中,iPhone 17 Pro的峰值分数要比iPhone 17 高400分,但两者稳定性差别不大,都是70%左右。这和之前的预测略有出入,因为iPhone 17 Pro内置了VC液冷均热板,理论上稳定性会更高。
但仔细观察曲线可以看到,iPhone 17(右图)的循环分在前3分钟就有了比较大幅的下降,后续还在持续;而iPhone 17 Pro则在7分钟之后就趋于稳定,散热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在游戏测试中,最高画质下实测半小时《原神》6.0挪德卡莱跑图+打怪场景,iPhone 17系列都得到了接近满帧的成绩,分别为58.7 FPS和59.4 FPS,平均帧率仅相差一帧。
但实操过程中,iPhone 17 Pro全程都很稳定,直到最后也没有掉帧。iPhone 17则是在后期出现了明显的卡顿感。
观察帧率曲线可以看到,在17分钟左右,iPhone 17就出现了多次掉帧,好在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60 FPS运行,只是不够稳定,只不过这个表现还是要比以前的标准版好很多。
《原神》温度实测(左为iPhone 17,右为iPhone 17 Pro)
之所以有这样的提升,A19系列芯片的性能肯定毋庸置疑,但是iPhone 17 Pro的VC液冷均热板也是功不可没。通过测温仪可以看到,长时间游戏后,热量均匀分布在了机身背部,再通过热传导系数更高的铝金属机身传递到空气中,自然有了更好的散热效果。而iPhone 17则是积蓄在芯片周围,这也是它性能受限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关于性能的提升,就是iPhone 17 Pro的运行内存升级到了12GB,应用保活能力有了明显改善。我在后台打开了30个进程,再拍了几张照片,换作以前早就开始杀后台了,而现在仍然能回到《原神》这样的大型3D游戏中,泪目了……
至于续航,iPhone 17全系电池容量都有所增加,结合iOS 26的自适应电量设置,加上ProMotion屏幕能够有效降低功耗,在低负载场景的续航时间提升了不少。但在《原神》这样的中高负载场景,耗电量仍然较高,特别是标准版受限于散热,大部分时候都是在高负荷运行,电池消耗会更大一些。
以此估算,如果不经常玩游戏,每天亮屏时间在6~7个小时没有问题。
影像方面,主流的旗舰机型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已经较难拉开差距,我们直接来看看iPhone 17系列在暗光环境下的拍摄体验。
主摄样张对比(左为iPhone 17,右为iPhone 17 Pro)
这一代的影像相关配置,iPhone 17仍然是双摄系统,4800万像素融合式主摄和上代保持一致,在夜间随手一拍就能出片,和iPhone 17 Pro的成片质量几乎一致,肉眼很难看出差异,明暗细节、高光控制都做得不错,也没有明显噪点,成片率很高。
不过,两者在拍摄体验上略有不同,因为iPhone 17 Pro配备了LiDAR传感器,在光线不好的环境对焦速度会更快一些。
超广角样张对比(左为iPhone 17,右为iPhone 17 Pro)
iPhone 17的超广角镜头也升级到和iPhone 17 Pro一样的4800万像素,实测可以看到,它的解析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边缘畸变也控制得不错。
超广角镜头能获得更大的视野,很适合在难以拉开距离的场景下拍摄,马上就是国庆长假了,去旅游时就能发挥作用。
长焦样张对比(左为iPhone 17 Pro,右为iPhone 16 Pro)
iPhone 17 Pro和标准版的主要区别是配备了长焦镜头,传感器尺寸和上一代iPhone 16 Pro相比,从1/3.1 英寸升级到 1/2.55 英寸,像素也提升到4800万。焦段则是从5倍变成了4倍(等效100mm),看似倍数更低,其实取景时的局限性会更小一些。
实测可以看到,得益于大底传感器,进光量得到大幅提高,即使是在暗光场景下,也能很好地还原肉眼看见的画面,暗处细节和高光部分都呈现出不错的效果。而iPhone 16 Pro所拍摄的画面则有些偏暖色调,屋顶的暗处其实并没有这么亮,算法强行把亮度拉高后,灰度也随之提高,少了一些夜间应有的深邃感。
iPhone 17 Pro 4倍(左)和8倍长焦样张
在这种前景比较复杂的场景,主摄拍摄虽然足够清晰,但画面不够美观,使用长焦取景就会更自由一些,样张也能保证足够的清晰度,解析力出色,暗部噪点不“脏”,画面整体观感很好,已经能媲美国产影像旗舰了。
不过在这种光线环境复杂和远距离的双重难度下,使用8倍混合变焦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通过裁切得到的画面涂抹感略重,只能看清建筑的轮廓。如果你对长焦的需求是“望远镜”,iPhone 17 Pro的效果还是比国产影像旗舰略逊一筹。
iPhone 17 Pro全焦段样张展示(分别为0.5倍、1倍、2倍、4倍、8倍)
在拍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iPhone 17 Pro切换焦段非常丝滑,样张也能保持一致的色彩还原度,苹果对这3颗镜头的调校做得依然很到位,无论使用哪个焦段拍摄,都能保证出片稳定性。
现在iPhone 17 Pro相当于就拥有了0.5倍、1倍、2倍、4倍、8倍5个焦段,如果再算上主摄的1.5倍(35mm)和1.2倍(28mm),以及超广角的微距功能,就基本实现了主流焦段全覆盖。
iPhone 17系列的前置都升级为了Center Stage摄像头,在这几天的体验中,我已经深深爱上它和新增的“珠光”滤镜,不仅能很好地还原肤色,成片会在人物区域加上类似胶片风格的滤镜,同时进行一些细微的磨皮,看起来好看而且不假。背景则不会进行过多处理,实现了精准“美颜”。
前置自拍样张(左为标准风格,右为珠光风格)
Center Stage前置摄像头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功能,就是能够快捷切换画幅,拍摄时能更稳随意地握持手机。从上一代加入就被吐槽鸡肋的拍摄按钮,似乎也因此变得有了存在价值——大拇指不用调整位置就刚好可以按到快门,比点击屏幕顺手多了。
在识别到多人拍摄时,Center Stage前摄还能实现人物居中功能,自动识别并调整为横构图,整个过程都不需要用户去手动操作。不仅画幅更自由,像素也提升到了2400万,裁切后可以输出1800万像素的照片,清晰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有了这些功能,iPhone 17系列的前后摄都能拍出美美的照片,不用再去买iPhone X甚至iPhone 6s这些“古董”机型,甚至在很多场景直接替代大疆Pocket这样的设备。
比如新增的同步双拍功能,也就是前后摄像头同时拍摄,它就很适合自媒体博主或者看演唱会、球赛等场景。不过我觉得目前的可用性不太高,前后摄像头录制的画面会直接写入同一个文件,后期很难进行编辑,后续如果能OTA改为分别存放,剪辑就会方便很多,也更实用。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标准版还是Pro版,这代都不是“挤牙膏”,我认为完全有可能成为iPhone 6s、iPhone X这样的“钉子户”。
本着实用原则,以往我一般会建议大家隔代升级,但今年不同,即使是用着iPhone 16的用户,我也建议你置换iPhone 17,因为体验几乎可以说是不在一个维度。
而iPhone 16 Pro的用户,如果不是特别在意外观和新长焦,我觉得可以不用升级,起码等新机的价格回落之后再做考虑。
至于更早的iPhone或者安卓党,就不用纠结了,即使是标准版也没有短板,加上全系256GB起,已经能够满足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和去年相比首发价还“降”了1000元。
趁着今年还有国补政策,标准版刚好能吃满500元的折扣,再过个把月就是双十一了,结合电商平台的促销政策,叠加国补后至少能优惠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价格已经和国产旗舰处在同一区间。
iPhone 17系列的革新,打破了行业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一贯套路,过去几年大家都在说苹果失去了创新,但今年苹果却拿出了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回应了用户需求,解决了产品痛点。
单看参数,iPhone 17系列也许没有其他厂商那么亮眼,当行业陷入“内卷”时,苹果依然在坚持“体验驱动设计”,让iPhone的基础体验至始至终都是行业标杆。
苹果的“保守”,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成熟——它不需要通过颠覆性的设计来证明什么。直到今天,几乎所有厂商都在学习iPhone的设计和功能,这足以证明,创新不是只有颠覆这一种方式,持续引领和带领行业向前,也许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