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21日,新质生产力赋能医疗器械前沿科技与成果转化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获悉,截至2024年,广东拥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883家,位居全国第一,创新能力凸显,行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
在规模优势上,创新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凸显,2024年广东新增创新医疗器械注册证14个,“全国首创”展现硬核实力,行业集聚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正在进一步增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呈现多样化、高端化特征。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不仅传统诊断类设备如MRI、CT、超声等需求持续增长,植介入器械、药械结合产品等新型医疗器械也日益受到关注。
专家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生态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及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企业实现产品转化,医疗机构反馈临床需求,政府与行业协会协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国产化替代成效显著。2015年,进口产品占据国内90%以上市场份额,至2023年,国外企业占比已下降至65%。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发展尤为迅速,2024年获批的三类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中,直接应用AI技术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中医学影像AI产品占比达77%。
作为2025年岭南科技创新论坛的平行论坛,本次论坛设置八个分论坛,重点探讨医工融合与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高性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与未来方向。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丽云 通讯员 科记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