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色列与伊朗爆发12天激烈冲突、美军B-2战略轰炸机甚至参与打击伊朗核设施时,全球目光聚焦莫斯科:作为与伊朗签署“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的军事大国,俄罗斯为何按兵不动?俄罗斯联邦新闻网(RFN)近日披露的细节,揭开了俄伊关系中一个关键矛盾——双方对“联合防御”条款的分歧,成为俄罗斯未出兵支援的核心原因。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复杂性,更折射出大国博弈中“安全承诺”与“现实利益”的微妙平衡。
一、协议差异:从白俄到朝鲜,俄式同盟的“分级制”
俄罗斯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对象国的地缘价值与风险承受能力,设计了分层级的合作模式。以白俄罗斯为例,俄白协议明确规定:俄罗斯可在白境内建立军事基地、部署核武器与“榛树”中程弹道导弹系统,并向白方提供苏-30MK战机、伊斯坎德尔导弹等尖端装备。这种“深度捆绑”模式,本质是俄罗斯将白俄罗斯打造为“东欧安全前哨”,以对抗北约东扩。但值得注意的是,白俄罗斯虽接受俄军驻扎,却无需承担出兵援俄的义务——其角色更接近“安全缓冲区”而非“军事盟友”。
与白俄罗斯的“单向防御”不同,俄罗斯与朝鲜的协议则包含“共同防御条款”。根据协议,朝鲜有义务在俄罗斯遭受攻击时出兵参战,而俄罗斯同样需保护朝鲜安全。这种“双向军事承诺”的罕见性,源于朝俄共同的地缘困境:朝鲜需应对美韩军事压力,俄罗斯则需在远东牵制美国战略重心。双方通过“参战义务”的互换,构建起一种“以攻代守”的威慑平衡——朝鲜的核武与导弹能力,成为俄罗斯远东安全的重要补充;而俄罗斯的常规军事支持(如提供苏-35战机技术),则强化了朝鲜的生存能力。
然而,当镜头转向伊朗时,俄伊协议的“特殊性”愈发凸显。俄罗斯曾多次提议与伊朗签署“联合防御协议”,但均被德黑兰拒绝。伊朗的顾虑直指核心:若接受俄方要求,可能被迫卷入俄乌冲突,进而招致西方更严厉的制裁。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23年,伊朗因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已遭遇美国新一轮经济制裁,其石油出口量下降近30%。对伊朗而言,在“支持俄罗斯”与“维护自身安全”之间,显然选择了后者。
二、现实权衡:俄军“按兵不动”背后的战略逻辑
俄罗斯未出兵支援伊朗,本质是“协议义务”与“现实利益”的权衡结果。从法律层面看,俄伊协议缺乏“共同防御条款”,俄罗斯没有法定义务介入冲突;从战略层面看,俄罗斯正深陷俄乌战争泥潭,其军工产能虽因战时经济暴增(乌拉尔工业基地坦克产量增3倍、无人机增30倍),但资源分配已趋极限。若再开辟中东战场,不仅可能分散对乌作战力量,更可能引发美国直接下场,导致冲突升级为“全球性战争”——这显然不符合俄罗斯“以战促和、巩固东欧控制权”的核心目标。
此外,俄罗斯对伊朗的“支持”并未完全缺席,而是转向了更隐蔽的军事技术合作。据俄卫星网报道,俄罗斯过去两年武器产量增长近30倍,其中部分产能可能用于满足伊朗需求。然而,伊朗并未下订单采购俄制武器——这一细节耐人寻味。一种解释是,伊朗更依赖本土军工体系(如“法塔赫”高超音速导弹)与自主技术突破,对俄制装备的依赖度降低;另一种可能是,伊朗担心大规模采购俄制武器会进一步激怒西方,故选择“低调合作”。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出俄伊军事合作的“有限性”。
相比之下,俄罗斯与巴基斯坦、沙特的协议升级更具启示意义。巴沙新签署的“联合防御协议”规定:若巴基斯坦遭印度攻击,沙特将出兵支援;但若巴方主动进攻印度,沙特则无需介入。这种“防御性同盟”模式,既避免了沙特被拖入南亚冲突的风险,又通过“安全承诺”强化了巴沙在中东-南亚跨区域的影响力。对俄罗斯而言,这种“轻量级同盟”或许更值得借鉴——通过提供军事技术(如协助沙特升级“东风-3”导弹)与情报支持,而非直接出兵,既能扩大地区存在感,又能降低战略成本。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