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折射社会之进,彰显治理之智。
今日中国,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2024年,山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5%,比2012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在可预期的未来,仍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安家城市。
为人而建,城市如何更好“成长”?与城相伴,人们生活如何更加美好?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两个多月后,山东省城市工作会议于9月18日召开。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做好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安全发展、文脉赓续、治理增效“七篇大文章”,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为未来城市发展擘画美好蓝图,山东城市未来的样子已悄然浮现。01.
01
让城市发展更有逻辑
平均约15分钟开行一趟,“济青快线”公交化运营,大大拉近了两座城市的距离。交通联通、产业协同、服务同城,济青都市圈“双圈”联动发展、协同开放,“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一个省份拥有两座副省级城市,这在全国并不多见。济南、青岛,一西一东,肩负着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是打造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重要引擎。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这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做好“七篇大文章”,排在首位的便是做好结构优化这篇大文章。
当前,山东城市体系正处于“塑形”的关键阶段,必须抓住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窗口期”,着力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城市发展的持续性。
摸清发展规律,把握战略趋势,才能作出科学决策。
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一些在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职住失衡、交通拥堵、停车困难、内涝积水等城市病困扰着城市的发展。
如何摆脱这些“成长的烦恼”,需要格外关注新闻通稿的这句话——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内涵式发展,强调转变城市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把创新作为制胜之道,将改革开放作为破题之举,才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赋能续航。
在前一天召开的全省“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工作会议上,与会同志都感受到了浪潮人工智能模型工厂的“魔力”。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千行百业,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无疑将塑造未来城市发展的新优势。
02
让城市发展更有内涵
今天,我国城市处在“两个转向”的历史新方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词是“扩张”——扩建新城区、兴建新地标、发展房地产,那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关键词无疑变成了两个字:更新。
此次会议把“城市更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全省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不难看出,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
城市更新,更新什么?
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当前,部分地区城市更新进程遭遇多重结构性矛盾,比如空间规划调整还有制度性壁垒,土地权属优化面临政策约束,资金筹措难等问题。这次会议对“加快构建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提出要求,未来将逐步解决调规、用地、融资等难题,推进土地混合开发利用、用途合理转换,破解痛点堵点。
通过“存量盘活”替代“增量扩张”,用“混合开发”激活土地价值,让城市更新从依赖“财政输血”转向实现“自我造血”,这才是确保更新工作长久走下去的根本路径。
反过来看,城市更新的挑战,恰恰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高质量的城市更新将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山东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当然,有一个概念需要厘清,城市更新不是搞“大拆大建”的短期工程,而是要坚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改革的思路调整优化。
正因如此,城市更新不是简单地“涂脂抹粉”,既要提升城市的“面子”,也要留住城市的“根”和“魂”,让城市更有内涵。
03
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联想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于今日来说,这依然是城市工作的永恒主题。
色如浓墨、声如隐雷,济南百脉泉景区里的墨泉喷涌澎湃。近日,央视多个栏目报道百脉泉泉群迎来丰水期,小城迎来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少了泉的滋养,如同少了一半“妩媚”。统筹好泉水保护和城市发展,更好实现“城泉共生”,是城市管理者的必答题。
一流城市之所以能吸引人、聚拢人,最深层的因素就是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山东作为齐鲁文化的发源地,每座城市都沉淀着独特的文脉基因。这些独特基因,正是山东城市的精神所在。
深耕齐鲁人文沃土,以有形的城市风貌展现文明底蕴,以无形的文化气质塑造城市品格,这样构建的城市文明形态,才能形神兼备、神采奕奕。
城市的核心是人。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就要从“城市如何更好服务人”破题,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可持续。
利用街头、社区小微空间等见缝插绿,因地制宜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应对超标暴雨洪水的综合能力;建设多元立体城市文化空间,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注重柔性治理、人文关怀……
无论是宜居城市建设,还是美丽城市建设,亦或是韧性城市建设,这次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的若干部署,处处践行着人民城市理念。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一座城就会更有魅力,就会在更多人心中“火”起来。
盼望着,这熟悉的城市,更好地“成长”。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方垒 李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