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7年,明朝天启皇帝朱由校驾崩,年仅16岁的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这位年轻气盛的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已经走向衰败的大明王朝。
崇祯皇帝继位后想要一改羸弱的大明王朝,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势力。
在崇祯皇帝继位后的第二天,他便将魏忠贤赶出了皇宫。魏忠贤此时还未意识到皇帝真的要致自己于死地,直到两个月后,当东林党人搜集了一系列罪证并呈交给崇祯皇帝时,魏忠贤才明白大势已去。
魏忠贤出生于贫苦家庭,早年就是个街头混混,沾染了好赌贪色的恶习。在一次输得倾家荡产之后,他竟心狠手辣地自宫,改名李进忠进入皇宫。这般对自己下得去手,足以见其心性之狠辣。
入宫后的李进忠,凭借着谄媚讨好的手段,先是与司礼监秉笔王安的手下魏朝结拜,靠着魏朝的美言,得到了王安的赏识。
彼时神宗朱翊钧在位,长孙朱由校的乳母客氏与魏朝有“对食”之情。而李进忠善于迎合,使得客氏渐渐疏远魏朝,转而与他亲近。
到了1620年,神宗、光宗在短短一月内先后离世,年仅15岁的朱由校登上皇位。朱由校自幼在深宫中缺乏关爱,对乳母客氏极为依恋,登基后便封客氏为“奉圣夫人”,对其亲属大肆封赏,还赐李进忠名为魏忠贤并加以重用。
魏忠贤与客氏在后宫兴风作浪,裕妃有孕却被他们害死,成妃被革除封号,就连张皇后怀孕也被弄至流产,导致朱由校始终无子嗣。
在朝堂之上,魏忠贤大肆铲除异己,结党营私。其党羽众多,文有“五虎”出谋划策,武有“五彪”充当打手,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他们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对于反对他、不听从他的人,一律痛下杀手,使得整个朝堂人人自危,一片恐慌。
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在君权至上的古代,这可是足以灭族的大不敬之罪。他甚至还多次假传圣旨,肆意妄为。作为东厂首领,他掌控着这个特务机关,派出大量密探四处监视。
崇祯皇帝还没坐上王位的时候,他就非常憎恨魏忠贤,他认为一个宦官不配把持朝政。
在崇祯皇帝继位后第二天,他就直接将魏忠贤赶出皇宫,后来还是觉得不放心,决定斩草除根。
魏忠贤曾给崇祯皇帝送上了一批奏折,数量有些多。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想要留下来辅助皇帝进行工作,但是被崇祯帝拒绝了。
崇祯帝打着为他身体着想的主意,想要给随便打发了,可是魏忠贤一时没有听出来,于是他便再次请求留下来。但是这次,崇祯帝很明确地表示,他并不需要魏忠贤。
魏忠贤因为这事,明白了崇祯帝的意图,皇帝这是要对他动手了啊!果然,不过是两个月的功夫,皇帝就把对魏忠贤不利的证据一一找了出来,还把魏忠贤的一些党羽悉数揪出来。
东林党有了崇祯皇帝的支撑之后,很快的就搜集了一系列有关于魏忠贤的罪证,并且呈交给了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于是开始动手,捉拿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党派”。面对铁证如山,魏忠贤供认不讳。
结果崇祯皇帝没有丝毫手软,处死了魏忠贤等人。在魏忠贤执政期间,大家提起他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一脸敬佩:厂公廉、厂公好,厂公是大明的顶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很多地方都有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一时有了“九千岁”的称呼。
但对于失势的东林党而言,魏忠贤就是一个满手忠良血的屠夫。后世的普遍看法就是:魏忠贤是大搞党争,踩着东林党尸骨上位的。
魏忠贤临死前,他对崇祯帝启用东林党人十分不满,他曾大喊八个字:“任用东林党必亡国”。当时的崇祯还太过年轻,根本不明白其中的含义。
魏忠贤吊着一口气,愤愤地说,杀死自己非但不会让大明起死回生,反而会加速大明的灭亡。因为他重用的不是旁人,而是东林党人!
然而,崇祯并没有采纳魏忠贤的意见,像是听不懂,又像是压根不信。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得势。
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人得势,然而东林党人都是一些只会逞口舌之快的人。一旦真正做起事来,就是互相推脱,遇到难题时,根本拿不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些东林党人立场不坚定,一旦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就会选择成为叛徒,背叛了大明王朝。而且在大明内忧外患之际,崇祯需要的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这些东林党人只会耍嘴皮子功夫。
后来,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兵临北京城下时,崇祯皇帝在万念俱灰中选择了自杀。而在崇祯皇帝自杀前,崇祯皇帝仍不忘厚葬魏忠贤,可见崇祯帝此时内心也是十分后悔。
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一个人根本坚持不住。十七年后,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时,崇祯帝才明白了魏忠贤临死前的那句话。
后来的形势发展证实了魏忠贤的预言。当李自成逼宫的时候,崇祯要求东林党的人拿钱出来作为军饷用作打仗,可是这些人都不愿意出钱。
后来在李自成逼进京城抄这些大臣的家的时候,单单是白银就搜出来7000多万两。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忠贤是那些朝臣的一个克星,但是他同样对于稳定朝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有他在的地方,那些看上去忠诚的臣子都不敢算计皇帝。
早在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时,就已经看出了魏忠贤的危害。然而明熹宗之所以没有除掉魏忠贤,就是避免东林党独大,想用魏忠贤来制约东林党人。
然而崇祯却不懂得互相制约的道理,因此上位后就急于杀掉魏忠贤,这才导致了东林党一手遮天,也间接导致了最终的亡国。
魏忠贤执掌朝政的时候,也并非没有一点功绩。他为了国防需要,对宁锦防线极为重视,每年数百万两的白银军饷他不扣一分,都如数发放给驻守在辽东的明朝军队。
而且他还对江南地区的大地主们征收高额赋税,用来充实大明国库,有力的保证了袁崇焕军队的衣食无忧。
虽然说魏忠贤是一个大奸臣,但是不得不说他对于国家和老百姓而言,他也算是尽职尽责了。当时他还减轻了农业税收,将税收从95%直接降低到了66%,而且还废除了部分的商业税收和海关的税收。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绝望中走向煤山,自缢殉国,临死前他终于明白了魏忠贤那句“除去老奴,恐失衡之势再难控制”的真正含义。
在崇祯皇帝生命最后时刻,他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下令厚葬魏忠贤。这一举动,无疑表明崇祯皇帝最终承认了魏忠贤的价值,也认识到了自己当年急于除掉魏忠贤的错误。
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经历了276年历史,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灭亡。魏忠贤的警告,成了大明王朝最后的预言。
历史给了崇祯皇帝机会,魏忠贤在断头台前的警告如同最后的谏言。
可惜年轻气盛的皇帝只听懂了字面意思,却未能领悟其中深意——朝堂需要平衡,政治需要制衡。
1644年,当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尽前夕,下令厚葬魏忠贤。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十七年前那句警告的全部意义,但大明王朝的气数已经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