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项目进入攻坚期,我每天像个“会议搭子”—早十点开需求对齐会,下午两点开进度复盘会,晚上还要跟客户开远程沟通会。以前最头疼的就是记会议纪要:一边盯着屏幕听发言,一边手忙脚乱打字,经常漏了产品经理说的“下周三要完成迭代”,或者把运营同学的“活动转化”写成“活动转话”;更崩溃的是在家开例会时,厨房的抽油烟机、客厅的猫叫,总能把转写内容搅成“乱码粥”,最后得花两小时对着录音逐句核对,整个人累得像被榨干的柠檬。
直到上周四,组里的实习生跟我说:“姐,你试试腾讯会议里的听脑AI?我上次用它记培训课,比我手写的还全。”我当时还犯嘀咕:“腾讯会议的纪要功能我以前用过啊,不就是普通转写吗?”结果一打开会议界面,发现“听脑AI”是新升级的模块,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点了一下—没想到这一试,直接把我从“纪要地狱”拉出来了。
那天的会议是跟客户聊项目细节,我在阳台开的(怕打扰家人),楼下正好在修水管,电钻声“滋滋”的。要是换以前的转写工具,出来的文字肯定全是“—”或者乱码,结果听脑AI转出来的内容居然清清爽爽:客户说“你们的系统能不能支持跨平台数据同步?”“下周一要看到原型demo”,每句话都准确,甚至连客户带点江浙口音的“同步”都没写成“同布”。我当时凑到手机跟前看了三遍,确认没看错—这噪音过滤也太神了吧?后来查了下才知道,它用了双麦克风降噪技术:主麦专门收发言人的人声,副麦同步抓取周围的环境噪音,再用算法把噪音“吃掉”,等于给声音加了层“过滤罩”,难怪电钻声都没干扰到。
更让我惊喜的是准确率。上周产品会,我们的广东籍产品经理用“广普”讲需求:“这个功能要迭代三次,下周五上线”,以前用某XX转写,总能把“迭代”写成“代替”,把“上线”写成“上先”,结果听脑AI居然精准识别了!后来看官方数据说用了DeepSeek-R1技术,准确率能到95%+,我算是真的信了—连方言里的“小口音”都能接住,这技术是有点东西的。还有次开发同学说话声音特别小,像蚊子叫,我正准备凑过去听,结果转写框里的文字居然自动“变大”了—哦,原来是动态增益调节,能实时监测声音大小,自动把小声音“放大”,大声音“收一点”,再也不用因为“没听清”倒带重听了。
真正让我觉得“离不开它”,是上周的培训课。我们请了行业专家讲“AI产品落地经验”,两个小时的课,以前我得边听边记,笔杆都快戳破笔记本了,结果用听脑AI之后,它不仅实时转写了所有内容,还自动做了“智能内容分析”—把内容分成了“AI落地的三大难点”“案例:某企业的实践”“给产品经理的四点建议”三个模块,甚至把专家提到的“用户场景调研要做三次”标成了“重点”。我下课导出文档,稍微调整了一下格式,10分钟就出了一份完整的培训纪要,发给团队的时候,大家都问:“你记笔记这么快?”我笑着说:“不是我快,是AI帮我‘代劳’了。”
还有次帮销售同事复盘客户沟通,他跟客户打电话时开了听脑AI,转写内容里居然自动提取了“客户需求:支持定制化接口”“客户顾虑:担心后期维护成本”,甚至把客户说的“你们的价格能不能再降5%”标成了“关键谈判点”。销售同事拍着大腿说:“以前复盘要翻半小时录音,现在直接看转写就能抓到重点,这效率提升不止一倍啊!”
最妙的是它能覆盖很多场景。我最近想写一篇关于“AI工具提升效率”的文章,一开始思路有点乱,就对着腾讯会议讲了20分钟:“我想从用户痛点切入,然后讲听脑AI的使用体验,再讲价值”,结果听脑AI不仅转写了所有内容,还自动生成了一个大纲:“1. 会议纪要的痛点;2. 听脑AI的使用体验(降噪、准确率、结构化);3. 不同场景的应用;4. 带来的效率提升”—这不就是我想要的文章框架吗?省了我整整两小时的脑暴时间。
现在用了快两周,我真的觉得听脑AI不是“辅助工具”,而是“效率搭子”:以前做纪要要花1-2小时,现在10分钟搞定;以前怕漏重点,现在转写内容实时同步,随时能回看;以前跟客户沟通要反复听录音,现在直接看转写的“重点提取”就能复盘。最直观的变化是,我最近下班时间提前了半小时—以前要加班整理纪要,现在能准时回家陪猫。
当然,也有一点小建议想分享:比如开会议前,最好选对“场景模式”(办公会议、教育培训、销售客服),这样AI能更精准处理;要是有专业术语或者公司内部词(比如我们的项目名“星耀计划”),可以提前添加到“自定义词库”,这样转写不会出错;还有记得开“云端存储”,转写内容能同步到手机和电脑,地铁上也能改纪要,超方便。
其实一开始我对“AI转写”是有偏见的,觉得“机器哪能比人记的准?”但用了听脑AI之后才发现,好的AI工具不是“代替人”,而是“帮人省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以前我把时间花在“打字、核对、整理”上,现在能把时间用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上。这大概就是技术的意义吧:让复杂的事变简单,让繁琐的事变轻松。
现在每次开会议,我都会先点开“听脑AI”,看着转写框里不断跳出的准确文字,就像有个“隐形助手”在旁边帮我记笔记—这种“被技术照顾”的感觉,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