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 | 勇闯“无人区”的探索者——记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工艺研究所工艺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建国
迎难而上 从“0”到“1”
2020年,刚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的李建国,放弃多个优渥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开启了军工领域焊接工艺前沿技术的奋斗之路,从事热爱的预研技术研究。
彼时,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正迈向轻量化、高强度的关键阶段,钛合金因其优异性能成为理想材料,但钛合金大型结构件焊接却成为了“拦路虎”——钛合金比较活跃,焊接过程容易与空气中的氮、氧、氢发生反应,只有在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才能完成焊接,而国外相关资料少,国内一度面临“无计可施”的困境。
面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的迫切需求,李建国主动请缨,挑起了攻关重担。
这是一片几乎空白的研究领域,没有现成的参数可参考,甚至连设备都要自己来调试。“从没有人涉足的路,总是荆棘密布。自主创新之路就是如此,虽然道路曲折蜿蜒,但我们必须坚持走下去!” 李建国回忆起来坚定地说。
他一头扎进资料堆,查遍了当时所能找到的中外文献,几个月守在设备旁,预设百种操作人员进入真空环境作业的应急预案,走遍了科研“迷宫”中的所有死胡同,各种试验数据记满了厚厚的几个本子。“那段时间,眼里只有设备运行、工艺参数和如何保障操作人员生命安全,连做梦都在琢磨怎么能焊成。”回忆起那段攻坚岁月,李建国依然记忆犹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历了“开荒式”的研究后,带领团队成功突破了在真空充氩环境下操作人员与焊接机器人协同进行钛合金大型结构焊接技术,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某型产品的制造难题,相对传统大气环境下钛合金构建(件)焊接效率提高了2-3倍,极大地缩短了产品制造周期,更填补了钛合金大型结构件焊接工艺的空白,被兵器工业集团授予第七届创新竞赛一等奖。
扎根一线 脚踏实地
“科研人员要主动走出舒适区”。李建国的这句箴言时常对别人念起。实验室阶段的成功,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将钛合金大型结构件焊接实现工程化应用,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谈及工程工艺问题,主攻焊接专业的李建国,一开始也是门外汉。“这不再是实验室倒腾那点试验件的问题,而是要涉及到模具、加工、装配等一系列工程技术问题了。”
“只有自己搞懂了,才能教别人!”李建国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为了补齐一线生产工艺加工方面知识的短板。那段时间,李建国都会到生产一线恶补相关知识。
“工程化应用不简单,必须扎根现场,吃透每一个细节。”他和团队成员轮流记录数据,并第一时间处理异常情况。铸造、锻造、焊接、机加、装配……每一个流程都留下过他们的身影。
数月后,看到自己和团队的成果。李建国和团队内心异常兴奋。“要想干好工艺,做好研发。就要经常下车间,进一线。只有扎下根、沉下去,切身实地去熟悉生产和操作过程。”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生在了好的年代,我们更应该传承老一辈兵工人为国奉献、牺牲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公司青年表彰大会上,李建国与青年分享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倡导大家将敬业奉献当作一种人生态度,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扎根一线、务实求索,不断锤炼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创新不止 勇攀高峰
新领域的拓展之路,向来荆棘丛生。在这片荒芜之地前行,每迈出一步,都需要投入数倍的精力与时间,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2023年,我们看到稀土被加入到各种制造领域,我和团队将探索的焦点转向了稀土与高端装备制造融合领域,力求在新材料上取得突破。”李建国说。
经过多轮严谨的论证,李建国和团队很快将新材料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然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某外贸产品关键部件的铸钢部分在生产中总出现异常断口,使生产工作陷入僵局。
“是一开始的研究方向走偏了吗?”
面对挑战和压力,李建国没有退缩,凭借着不懈追求、忘我工作的拼搏精神,团队经过几年的攻关,在多个优化方案和试验中,终于攻克了特种铸钢的稀土合金化技术,顺利交付外贸产品。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6篇,成果被国际学者引用80余次,以第一作者授权4项发明专利。
在一机集团特种车辆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台机器人受控电弧增材设备以每小时2公斤速度进行复杂构件的打印,层层堆叠的丝材在电弧束的精确控制下,逐渐显露出内部精密结构。李建国和团队又踏上了新的征程,向着更高精度、更复杂工艺的“无人区”发起挑战。
来源:魅力一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