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北京市残联携25家企业的29件助残产品亮相本届博览会。其中,可穿戴智能人工喉、脑控康复机器人等均为首次与公众见面。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动态将AR眼镜、字幕机顶盒等高科技产品纳入互联网平台补贴目录,旨在让残疾人朋友以优惠的价格购买到辅具。
今年北京共设三个展区,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多维度的科技助残体验。北京市科技助残成果展区展示了助残类创新成果,展位汇集亮亮视野、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的AR字幕眼镜、字幕辅听设备、智能脑机系统等产品。“互联网+辅具服务”展区展示辅具政策及辅具网上服务平台服务情况,能够现场为残疾人提供注册登记、辅具申请、辅具购买等服务。智能家居无障碍环境展区集中介绍居家无障碍环境应用场景。
今后,聋哑人士的声音也能被外界“听到”。在科技助听区域,一款首次亮相福祉博览会的可穿戴智能人工喉吸引了不少人驻足询问。“它主要是通过戴在喉咙上的高灵敏力学传感器捕捉喉部肌肉运动和声波振动,实时转化为清晰、流畅的自然人声,再通过播放器让对方听到。”研发企业北京芯智睿声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除了聋哑人士,这款产品还可以适用喉切、渐冻症、中风后遗症、帕金森等导致的语音障碍人群,充当他们的翻译机。
一款轮椅,不仅能帮助肢体残疾人前行,还能“变形”,协助下肢残疾人进行康复锻炼。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工作人员坐上这款脑控康复机器人,通过思考“如何走路”,便能驱动肢体做出相应的动作,辅助康复。
在科技助视区域,小巧实用、能引领盲人安全出行的导航眼镜引来不少人体验。工作人员介绍,导航过程中,AI可实时扫描分析道路环境信息,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引。眼镜上还有一对耳机,视障残疾人佩戴后可解放双手,全程通过耳机听导航,进行操控。
在北京,科技助残产品不仅走出实验室,走向了市场,更走近了残疾人的生活中。近年来,北京市残联将科技助残研发应用作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障别、全年龄段的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并打造“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服务47万残疾人,他们足不出户申领辅具超过127万件。
“平台中的高科技助残产品达到近1500款,占到了全部辅具产品的近三成。我们还动态将AR眼镜、字幕机顶盒等高科技产品纳入目录 ,残疾人朋友能够以优惠的价格用上这些辅具产品。” 北京市残疾人辅助器具资源中心主任张亮告诉记者,残联部门也会继续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助残,加快促进高科技辅助器具产品应用推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任珊,潘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