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就像让医生直接进到患者体内,在患者胸腔内开刀!”记者今天(9月12日)从上海市肺科医院获悉,该院图迈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量正式突破1000例,在其已完成的12000例手术中占比接近10%。
这是国产手术机器人首次在单中心、单专业实现千例临床应用,标志着国产手术机器人,从技术创新、临床验证到大规模临床医疗应用的全面突破。
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教授杨洋介绍,第1000例手术患者为一名59岁男性,确诊左下叶恶性肿瘤伴N2淋巴结转移,行新辅助治疗后明显缓解,入院后胸部PET/CT影像检查显示左肺下叶胸膜旁见软组织结节样影伴糖代谢轻度增高,大小约18×17毫米,考虑癌灶治疗后改变。
完善住院检查后,杨洋与患者及家属详细沟通病情,决定以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实施左肺下叶恶性肿瘤切除术。
“智能化的机器人手术系统能帮助医生精准切除病灶,不仅避免开胸还使手术更精准,更高效。”杨洋直言,外科医生总有无法克服的生理缺陷,机器人却可以突破人手操作的局限。而且腔隙空间越小,其优势愈加显著。
手术当天,随着3D高清电子内窥镜进入患者胸腔内,病灶区解剖结构如同3D电影一样清晰呈现眼前,杨洋灵活操作机器人机械臂探查胸腔,明确肿瘤位置及范围。随后精准、细致地游离肺粘连带,依次处理与左下肺叶相连的血管和气管,完整切除肿瘤并清扫周围淋巴结,以降低肿瘤复发风险。
整个手术过程用时不到3小时,出血不到10毫升,最大程度保留了患者左肺功能。
“相比于传统的三切口甚至四切口,国产机器人仅需2个小切口,1个4厘米和1个2厘米,即可完成复杂手术操作,创伤更小更美观,术后伤口疼痛也明显减轻。”杨洋表示,国产手术机器人的普惠性也能让更多患者享受尖端医疗科技带来的安全、有效治疗体验。
在医院,记者还见到了昨天刚完成肺癌切除手术的王老伯。在外院的一次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右肺上有阴影。女儿做了很多“功课”,特地带着父亲来到市肺科医院做机器人辅助手术。
“就是奔着效果来的!”王老伯精神状态很好,他告诉记者,“今天已经几乎没有痛感,预计下周一即可出院。”
“早期发现肺恶性肿瘤并及时进行精准切除,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市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赵德平教授表示,从杨洋教授实施第一例手术到如今由其实施第1000例手术,国产手术机器人以其独特优势,为复杂病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在市肺科医院胸外科,谢冬、何文新、包敏伟三位教授也常规开展该机器人胸外科手术。在这一过程中,肺科团队不断挑战技术高度,覆盖肺癌根治、肺段切除、纵隔恶性肿瘤切除等高难度复杂术式。从探索性应用走向常规临床应用,既是量的积累,更是质的飞跃。
上海市肺科医院院长陈昶教授表示,该款国产手术机器人凭借高清3D成像、灵活多关节机械臂与稳定控制等优势,显著提升术中可视化与操作精准度,帮助外科医生在狭窄区域内安全完成复杂操作,有效破解传统肺部手术的诸多难点,为患者带来更微创、更安全、更快速的康复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