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9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确要求AI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须进行标识,不得“隐身”传播。新规实施后,多家互联网平台随即调整用户协议,强调对AI生成内容的合规管理。这一制度安排不仅回应了公众对信息真实性、透明度的关切,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划定了必要的“红线”。
近年来,AI生成内容(AIGC)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新闻稿件到短视频,从智能客服到创意设计,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但与此同时,风险也在凸显。部分不法分子借助生成式技术制造虚假新闻、伪造图像视频,甚至实施金融诈骗、侵犯隐私。这类“隐身”传播不仅损害了公众利益,还威胁到社会信任体系。如果任其发展,技术红利很可能被滥用为信息污染甚至违法犯罪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AI内容“亮明身份”是数字治理的必然选择。标识办法的出台,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维护信息真实性与公众知情权。当用户知道一条信息是由AI生成的,就能在阅读和使用时保持必要警惕,避免被虚假内容误导。尤其是在金融、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透明标识有助于降低错误信息带来的风险。
第二,促进产业规范与公平竞争。过去一些企业或个人借AI之名批量生产内容,既误导消费者,也冲击了内容创作者的合法权益。标识制度让“人”与“机”的界限更清晰,有助于建立合理的行业标准,保护原创与创新。
第三,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与国际话语权。AI内容标识不仅是国内网络安全与治理的需要,也是与国际数字规则接轨的重要环节。欧盟、美国等也在探索类似的监管措施,中国的及时行动将提升其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当然,标识并非终点。如何落实到位,还需要技术与制度双重保障。比如,平台要建立完善的溯源机制和自动识别工具,防止标识被随意篡改;监管部门要加强执法检查,确保“有法必依”;公众也要提升媒介素养,正确理解和使用AI生成的内容。更重要的是,政策不能成为“卡脖子”的限制,而应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让人工智能在“可控、透明”的轨道上释放最大价值。
可以肯定,AI生成内容的标识要求是一项关键的制度创新。它既是“防火墙”,守护社会信任和公共安全;也是“护航者”,为人工智能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在数字化浪潮中,技术越强大,就越需要规则的约束与伦理的引领。让AI“亮明身份”,正是建设清朗网络空间、推动科技造福社会的重要一步。
肖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