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
三更鼓响,临淄老城的青石板上,忽然出现八个小鬼抬着一顶红轿,轿里坐的竟是死了三百年的黄飞虎!
临淄这地儿,自古齐风猎猎,淄水绕城。
老一辈人说,城里头藏着一条“封神暗道”,夜里走错了,能撞见姜太公的魂儿在钓鱼,鱼钩上挂的不是蚯蚓,是人心。
故事得从民国二十八年说起。
那年大旱,淄河见底,庄稼颗粒无收。
城南的黄家庄却怪事连连:每到半夜,村头的歪脖子老槐树下就传来“吱呀吱呀”的轿子声,还有女人哭、男人笑,吓得狗都不敢叫。
庄里老人嘀咕:“莫不是黄飞虎的坟让人动了?那主儿当年可是骑着五色神牛、扛着打神鞭的主儿!”
黄飞虎是谁?
本地人管他叫“武成王”,坟在庄北三里地的老牛坡,碑早碎了,就剩半拉石牛守着。
传说他死后封神,专管阴阳两界的“东岳大帝”,脾气暴,最恨后人忘祖。
这天,村里来了个白胡子老头,破棉袄、烂草鞋,手里攥着根弯钩,说是来找“老熟人”。
村口晒太阳的二大爷眯眼一瞅,差点从碾盘上滚下来:“哎呦喂,这不是画儿上的姜子牙吗?”
老头嘿嘿一笑,露出三颗黄牙:“别吵吵,我欠人一个情,得还。”
当天夜里,老头就蹲在黄飞虎坟头,摆了仨铜板、一碗冷酒,嘴里念念叨叨。
突然,坟头“咔嚓”裂了缝,一股黑烟冲天,化成个披甲大汉,红脸膛、铜铃眼,手里还拎着半截打神鞭,正是黄飞虎!
黄飞虎一开口,地都颤三颤:“姜尚!三百年前你封神台上卖了我,说好保我黄家香火不断,如今后人快饿死绝了,你倒逍遥!”
老头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头是半块发霉的锅饼。
“老哥,我也难啊。那年封神,我不过是个打工的,上头让封谁就得封谁。这样,今晚我亲自给你抬轿,巡一趟村,看看是谁断了你的根。”
三更一到,怪事来了。
八个小鬼从坟里爬出来,抬着那顶红轿,轿帘一掀,黄飞虎大马金刀坐里头,姜子牙居然弯腰当起了轿夫!
轿子一路飘到村里,停在保长黄家大门前。
这保长黄三,平时欺男霸女,灾年囤粮涨价,早把祖训忘到九霄云外。
黄飞虎一脚踹开门,屋里黄三正数银元,吓得尿了裤子。
黄飞虎冷笑:“不孝子孙,认不认得祖宗的鞭子?”
黄三刚要喊人,姜子牙一钩子勾住他后衣领,直接拖到轿前。
黄飞虎抬手一鞭,黄三身上冒出黑烟,竟化作一只肥硕的灰老鼠,吱哇乱窜!
原来这黄三早被“粮耗子”精附了身,专吸乡亲血汗。
黄飞虎一鞭打散妖气,老鼠现了原形,被姜子牙一脚踩住尾巴:“孽畜,当年封神漏了你,今日一并清算!”
第二天,村民发现黄三疯了,抱着祖宗牌位哭嚎:“我该死!我该死!”
而黄飞虎坟前,多了口新井,井水清甜,旱灾竟解了。
井沿上刻着一行字:“后人若忘本,井干河断。”
姜子牙临走前,给村里小娃们讲了段话,说得直白:“人呐,别总惦记自己兜里那俩钱,得想想脚下这块地、坟里躺着的先人。忘了根,比旱灾更可怕。”
后来,临淄老城还留着老规矩:
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蒸“武成糕”,用五色面捏神牛,小孩咬一口,老人得念叨一句:“吃水别忘挖井人,吃肉别忘养牛恩。”
故事说到这儿,看官您琢磨琢磨:
黄飞虎的鞭子打的是妖吗?打的是人心。
姜子牙当年封神封的是神位,封不住后人的贪心。
旱灾能靠一口井解,可要是心里干了,多少水也浇不活。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民间故事:半夜鬼抬轿,姜子牙为何给黄飞虎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