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观 点
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工会需进一步强化职能,通过“制度设计—技能提升—维权服务—源头培养”路径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促进实现稳就业目标。
稳就业不仅关乎社会稳定,更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既带来生产效率的跃升,也引发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工会需进一步强化职能,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促进实现稳就业目标。
第一,健全劳动者就业保障机制。工会应把握智能经济发展态势,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行业政策制定,推动建立促进劳动者就业方面的政策法规。一是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主动性与前瞻性。工会应主动研判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向,系统分析其对就业市场的多维影响,既关注技术迭代带来的岗位结构重塑,也重视劳动者技能转型压力。二是需深度参与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政策协商,通过政府联席会议、产学研对话平台、开展行业用工调研等方式,将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技术应用规范框架。三是在政策法规建设层面,应推动建立“技术—就业”动态调节机制,完善劳动基准立法以适应新型用工形态,探索人工智能替代岗位的预警与补偿制度,构建覆盖灵活就业群体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四是联动政府完善终身学习支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引导企业开展员工数字技能培训,建立行业共享的职工教育资源平台,形成“技术升级—能力重塑—就业扩容”的良性循环,使劳动者在产业转型中实现体面就业与职业发展。
第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升级与转岗机制。培养一批适应现代数字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意识、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工人。一是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帮助职工提升数字化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训计划,帮助劳动者更新技能。依托工匠学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开展针对性、前沿性、实操性数字化技能培训,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推广“学分银行”制度,将岗位实践、技能竞赛、在线学习等纳入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实现技能积累与学历提升的贯通衔接。二是搭建人工智能竞赛平台,广泛开展数字化劳动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通过数字建模、大数据创新技术等项目搭建人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竞技平台,引导广大劳动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建设网络数字课堂,实现数字技能培育普及化。组织劳模工匠、技术骨干录制线上课程,构建全场景教学体系。四是启动“数字工会帮就业”行动,助力劳动者培训与转岗。提倡绿色就业理念,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
第三,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工会应关注人工智能对劳动者就业与劳动关系等影响,代表劳动者与企业进行协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是推动劳动标准体系更新,明确工时管理、薪酬计算、职业健康等规范,防止技术滥用导致的过度压榨。二是探索“技术入股分红”“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等新型分配机制,让产业工人共享技术红利。强化灵活就业保障,通过多方共担模式,覆盖新型劳动关系就业群体。三是构建就业监测预警平台。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覆盖全国的就业监测预警平台,并为劳动者提供个性化培训建议。建立“低技能劳动者数据库”,动态跟踪该群体就业状态,为其提供转岗培训与权益保障服务。
第四,建立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协同发展。一是工会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从源头重塑技能人才发展生态。优化课程设计,推广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鼓励劳模工匠参与职业院校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技术接轨,从源头提升劳动力的创新意识和市场适应性。二是推动企业劳模工匠到职业院校、工会学校担任“双师型”产业导师。促进劳模工匠进校助教,推广现代学徒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融入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三是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提供实践平台和科研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打造“工匠学院”矩阵,推进工匠学院联合高校、职业院校、龙头企业,开展“劳模课堂”“工匠工作坊”等生产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