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谁?为何能让亿万中国人远离饥饿?他的梦想有多大?竟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的故事有多动人?病危之际仍心系一片稻田!他,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今日正值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我们一起深切缅怀他。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给他接生的医生,正是大名鼎鼎的“万婴之母”林巧稚。上世纪60年代,粮食大幅减产,饥荒蔓延。当时从事农业科研的袁隆平毅然立誓:“一定要让粮食增产,绝不让百姓再挨饿!”于是他转而专注水稻研究,开启了提高水稻产量的漫漫科研路。他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突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构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的贡献不仅让亿万人吃饱饭,更在全球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便年事已高,他仍坚持下田,一生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021年5月22日,袁老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当天下午,灵车缓缓驶出湘雅医院,沿途群众自发肃立送行。相关视频刷屏网络,无数人泪目。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赴长沙,在他工作与生活过的地方献花悼念。我当时也奔赴长沙,目睹从湘雅医院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手持鲜花的人群几乎彻夜守候。雨水淅沥,菊花成海,人们久久不愿离去。
袁老曾写在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妈妈要陪着他去。他回忆着:“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5月24日,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外,在一束鲜花丛中的小卡片上,有人摘录手抄了袁老这句话,“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袁老研究种子,热爱种子,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鲜花丛中,小卡片上有人写“袁老您放心走好,我们会做一粒好种子。”
“我梦见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我和同事坐在稻穗下乘凉。”袁老生前接受采访时称,这是他做过的幸福梦。“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季节流转,院士走远,但他所做的贡献,说过的话,在青史和人心上铭刻。这个梦,他追了一生, 也让很多人吃饱了饭、挺直了腰。
喜看稻菽千重浪, 国士禾下梦乘凉。风吹稻香,人间烟火。致敬袁老,稻田里的守望者。
文本:张杰 吴德玉;出镜:张杰;
拍摄:周晓凤;剪辑:吴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