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至9月1 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这是中国第五次主办上合组织峰会,也是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凝聚各方共识、激发合作动能、擘画发展蓝图是此次峰会的重要使命。
科技感、包容性是本次峰会新闻中心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下的最深印象。来自不同国家的媒体记者共享办公场所、随时交流体验,搭载不同语言系统、具备语音识别和翻译、智能题词功能的便捷办公设备,为跨语言融合提供了便利。
上合组织成员国家民意调查中,对人文交流活动期待的比例达到93%。在新闻中心现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每经记者)注意到,非遗互动、科技互动、智慧生活互动的展示区,吸引了大量外媒记者驻足参观报道。
文化体验让不同国家人民之间产生情感互通
亚欧大陆孕育了古老文明,引领过东西交融,推动着人类进步。各国人民自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人文交流中相知相亲,在经济合作中鼎力支持,携手打造立己达人、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文明百花园。
外媒记者展示点染作品 每经记者 张宏 摄
一名来自土耳其的记者在体验点染、鲁班锁等非遗技艺后告诉每经记者,她认为文化体验可以让不同国家人民之间产生情感互通。
“这是我首次来到中国,此前对中国文化与传统所知甚少。抵达后,我见到了供观众体验传统文化的展位,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通过亲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或绘画,我正在学习中国文化。我注意到,当我进行这些工艺或绘画创作时,中国人表现得十分友善、热情。我尝试了所有此类活动,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更传递出传统背后的深厚意蕴。”
一名来自俄罗斯的记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成功制作出一把漂亮的漆扇,她激动地说:“如此悠久的历史令人着迷,它邀请我们去凝视、去触摸永恒。在共生的框架下相互交流,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非遗从传统技艺发展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
如今,非遗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现代人的精神寄托。
在天津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木工榫卯技艺展区现场,摆放着多种类型的鲁班锁。不少国外友人正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拆解鲁班锁。
每经记者注意到,指导操作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跨行业学习者,热爱、寻找情感寄托是他们学习非遗的一大原因。
“与其退休后再体验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如现在就开始。”刘静(化名)毕业于北京大学,以前是一名医生,还曾在药企工作,因为热爱榫卯,她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中国传统榫卯非遗传承人辛全生,开始全职学习。“我觉得这是一件可以长期做下去的事情,未来可能会考虑自己开工坊。”
对刘静来说,从技艺的角度看,转行可能很可惜,但学医的经历更多是教会她认识世界的方法。“更能理性分析问题,我觉得这是学医带来的思考链路。医生要能够快速、理性地找到事情的关键、底层的问题,情绪波动不会很大,处理应急问题相对会冷静一些。”
马晓(化名)以前是一名化学老师,经历亲人离世后,她失眠严重,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她想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把注意力转移、不再那么悲伤的事情,加上本身对榫卯工艺就很感兴趣,于是便投入到了这一领域。
马晓说,她在全国各地工坊学习时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当你沉浸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会去想那些纷纷扰扰的东西。”
志同道合是力量、是优势,求同存异是胸怀、是智慧。
在非遗工坊,学员们跨越年龄、工作,因为共同的爱好凝聚在一起。
马晓说:“在工坊,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讨论的话题不再是好看的衣服、电视节目,取而代之的是如何把木工活儿做得更精细、遇到问题会想办法一起解决。”
未来5年中方计划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
如今,这些连接情感的非遗文化,正在大学校园中扎根,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环。
天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氏漆器制作技艺展区的工作人员告诉每经记者,她们是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学校开设了高等器物研究中心。现场展示的“漂流漆”是漆艺的一种,能方便大家快速感受漆艺魅力。
刘静、马晓所在的工坊位于天津市职业大学内。“职业大学把所有传承手艺人集中在一栋楼里,比如年画儿、泥人儿、掐丝葫芦等,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免费场地,同时非遗传承人面向校内学生开设选修课程。”马晓说。
不光是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职教走进上合国家。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多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教育培训超过3.1万人次。
9月1日,中方宣布,未来5年,计划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
“鲁班工坊通过与伙伴国家、友城和院校开展职教合作,采用共建工坊、学历教育、职教培训等方式走出国门,跨越山海,将中国职业教育经验和方案与世界共享,带动中国工匠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传播,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出去’的一张‘国家名片’。”日前,鲁班工坊项目负责人代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维园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专题论坛上如是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