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不是某本育儿书的标语,而是山东龙口实验小学家长会上的集体宣誓词。8月28日,这段家长宣誓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形式主义与家校责任的大讨论。
有家长直接质疑:“这种宣誓真的能让孩子成绩变好吗?还是只是走个过场?”也有人反驳:“教育本来就是家校共同努力,重视家长教育有什么错?”
事件起源于8月28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视频,显示龙口实验小学家长会上,众多家长整齐站立,举起右手庄严宣誓。宣誓内容紧紧围绕“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这一核心主题。
这并非该校首次因家长宣誓引发关注。查询发现,早在2023年8月23日,就有网友发布过类似视频,当时家长宣誓内容与此次高度相似。这表明此类活动已成为该学校的常态化做法,而非偶然行为。
事件发酵后,有媒体致电涉事小学。一位工作人员回应称:“昨天学校确实召开了家长会,但我不清楚家长集体宣誓的事情。”这种模糊回应反而加剧了公众质疑。
龙口市教体局工作人员对此事的回应引发了更大关注。官方明确表示:“开学家长宣誓系学校自主行为”,并透露“目前正在研究处理中”。
这一回应实际上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教育管理中,学校自主权与教育主管部门监管责任之间应当如何平衡?
教体局“正在处理中”的表态,暗示这种宣誓活动可能并不符合官方指导原则,同时也留下了如何处理此类争议事件的想象空间。
龙口实验小学的家长宣誓事件,实际上是中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的一个缩影。
这些形式主义活动往往源于行政压力与创新焦虑的结合。学校管理者面临着打造“特色教育”品牌的压力,需要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来彰显教育理念。
家长参与度成为衡量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而可视化、可传播的活动(如集体宣誓)最容易体现工作成效。于是,各种缺乏实质内容的教育表演应运而生。
真正有效的家校共育不需要宣誓这种形式主义的仪式。它需要的是日常化的沟通机制和实质性的教育支持。
与其让家长集体宣誓,不如提供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如何管理情绪与孩子沟通、如何识别孩子的学习困难、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学习环境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育支持远比口号更重要。
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探索更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如建立家长教育资源中心、开展小型工作坊、提供个性化家庭教育咨询等。这些做法虽然不那么“上镜”,却真正惠及家长和学生。
教育不需要表演,不需要举起右拳的宣誓仪式。龙口教体局已经表示“正在处理中”,这不仅是对一次活动的处理,更是对教育形式主义的一次表态。
真正有效的家校共育,是安静而持续的:它可能是老师与家长的一次真诚电话沟通,是一份针对孩子特点的学习建议,是一个理解孩子成长困惑的温馨提醒。
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远比任何集体宣誓都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