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8月25日消息(记者 赵贝贝 实习记者 白昕然)8月21—22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江行·走进云南”活动在昆明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旨在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好的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科技合作。
活动现场(央广网实习记者 白欣然 摄)
活动中,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院长黎晟沅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设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策源能力、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支撑。他重点介绍了云南省两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前者于2009年建成运行,总投资1.48亿元,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后者计划于2023年试运行,总投资3.83亿元,将聚焦灵长类动物模型,开展脑科学、疾病机理及药物研发等前沿研究。
作为“2025沪滇科技合作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专题报告会环节上,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系统介绍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沪滇两地部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运行单位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同步辐射光源、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本情况,并就未来合作方向进行了交流。据悉,自1996年上海与云南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两地科技部门已签署多轮合作协议,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
本次活动不仅是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的具体实践,也为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了新动力。下一步,双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落实会议共识,围绕重大科学问题攻关和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推动更多实质性合作项目落地,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更加高效地流动与配置,让科技的种子在协作的土壤中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