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鲁迅先生会怎样回应“吸烟照被投诉”
近日,有位孙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鲁迅故里景墙使用鲁迅吸烟画面,系误导青少年,要求更换”。随后多家媒体转载和报道此事,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若鲁迅在世并回应“吸烟照被投诉”事件,其回应可能会结合他一贯的犀利文风、历史批判精神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同时融入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讽刺。
以历史真实驳斥“道德绑架”
鲁迅可能会首先强调历史的客观性,指出吸烟是其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他笔下的人物“魏连殳”“吕纬甫”借烟酒排遣苦闷一样,吸烟是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写照。他或会讽刺道:“倘若今日之人,连历史人物的烟斗也要缴械,明日是否要焚尽古书,因其中尽是‘不合时宜’的礼教?”
这种回应直指投诉者脱离历史背景的苛责,暗示其逻辑的荒谬性。
讽刺“形式主义卫道士”
鲁迅擅长揭露“以道德之名行虚伪之实”的现象。他可能将投诉者比作《肥皂》中“四铭老爷”一类人物——表面关心公序良俗,实则哗众取宠:“向来如此,便对么?今日有人见画中烟,便忧心少年学坏;他日见画中刀,岂不要状告武训‘教唆行凶’?”
此类讽刺会直指投诉者以“控烟”为名,行“文化审查”之实的本质。
批判“公共资源的无谓消耗”
鲁迅对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深恶痛绝。他或借《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隐喻,调侃投诉者如同“无事忙”的“聪明人”,而纪念馆的回应则是“奴才”的妥协:“改一幅画,费银钱若干,劳工匠数人,而于国民精神何益?不过供看客们嚼一番舌根罢了。”
这种回应强调社会应关注实质问题,而非纠缠于符号化的争议。
自嘲与“战士形象”的解构
鲁迅常以自嘲消解神圣化标签。他可能调侃道:“我本是一个‘瘾君子’,偏被塑成‘民族魂’;如今烟卷一夹,又成了‘教唆犯’。横竖都是你们的道理,我倒成了泥塑木雕的玩物。”
这种回应既讽刺了公众对历史人物的工具化,也揭示了对“完美偶像”的盲目追求。
呼吁“尊重思想的复杂性”
最终,鲁迅可能会回归其核心主张——独立思考。如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言:“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面对投诉,他或写道:“若见烟便学吸烟,见拳便学打人,这般‘模范青年’,倒不如没有。教育的真谛,是教人辨别,而非盲从。”
综上,鲁迅的回应大概率会以杂文式的辛辣笔触,将投诉事件转化为对时代病症的解剖:既捍卫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的自由,又批判舆论场中“伪正义”的泛滥与公共讨论的浅薄化。其核心立场或许正如长孙周令飞所言:“铭记历史,尊重历史”——但措辞必然更锋利,如“投枪匕首”,直指问题的荒诞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