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市旧区改造任务最重、难度最高、挑战最大的中心城区,“十四五”期间,黄浦始终将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作为民心工程和政治任务,坚持留、改、拆并举,取得了历史性成果,实现了征收总量的“三级飞跃”,更为人民城市书写出了“黄浦样本”。
3万多证背后的“民生跨越”
“书记,马上要中秋节了,来阿拉新房子里看看伐?”周末的一大早,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的手机里响起了短信声。虽已搬离5年,但宝兴里的居民们仍喜欢把大大小小开心事第一时间和她分享。“分手不撒手、离开不离心、服务不打烊”,她的这句承诺始终响彻在这个“申城第一居委”。
宝兴里,建于1916—1944年间,是位于宁海东路和金陵东路之间的一片老石库门里弄。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百年老弄堂,在硬件上已终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9年,宝兴居委会成立70周年之际,市、区决定以宝兴里为起点推动旧改加速度。
“申城第一居委”宝兴里门头
作为居民区书记,徐丽华更是陪着1136证居民们迈过一个个“坎”:旧改政策吃不透、垫付搬家费,协调驻区单位,“一对一”帮助解决就医、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我现在还记得那年的冬天,为了一对老夫妻找过渡住所,我跑了7次中介。”徐丽华苦笑道,跑到最后连中介都有点嫌她烦了。居民们知道这件事后,无不发出一句灵魂感叹:“对自己爹妈,也不过如此吧。”
居民区书记徐丽华始终在居民身边
回忆起5年前的那次征收,徐书记的眼角写满了笑意:仅仅172天,宝兴里就实现了居民100%自主签约、自主搬迁,旧改推进“零执行”,创造了近年来全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的新纪录。而最让书记津津乐道的则是,她和一群基层党员干部们探索出的群众工作“十法”,即一线工作法、精准摸排法、党员带动法、危中寻机法、平等交流法、循序渐进法、钉钉子法、换位思考法、组合拳法、经常联系法,成为征收“范本”,并在全市进行推广。
茅益忠及老伴回到宝兴里“娘家”
“阿拉老百姓通过旧改得益了!”茅益忠一家原本只有29.2平方米,最多的时候更是住了11个人,如今,旧改后,在闵行区住上了100多平方米的宽敞新房,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真的实现了。2022年7月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标志着上海持续30年的大规模成片旧改这一民心工程胜利收官。此后,按照全市“两旧一村”改造的统一部署,黄浦持续推进零星旧改和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征收总量实现了飞跃。
“换挡加速”的破题之道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回望过去5年的黄浦旧改之路,每一次换挡加速,都离不开“破题创新”。
老城厢乔家路地块老房云集
资金难,一直是旧改推进过程中的核心“痛点”。而在“十四五”初,通过市、区不断摸索创新,这一旧改推进中的大难题被成功破解。黄浦老城厢的乔家路地块,就是上海启动政企合作新模式的首个“试金石”,也是规模最大的地块,居民权证数多达近6000户。
近年来,黄浦依托政企合作平台,研究推出推动项目总体平衡的“工具包”,推动了166、167和168街坊(一期)等一批项目的高比例生效。通过深化市区联手机制,推动了蓬莱路北侧地块、乔家路东北地块等项目纳入市级联合储备。
城市历史肌理的文脉传承
在黄浦,旧区改造,并不是“一拆了之”,而是留、改、拆并举。
“十四五”期间,黄浦率先探索实施“三师联创”机制,稳步推进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从上海海关、老市府大楼,到浦发银行所在的184街坊,近3600户居民实现了居住条件改善,43幢老大楼的产权实现了归集。今年,外滩-01、02更新单元规划实施方案也获得了批复,通过高水准历史风貌保护、高品质城市空间塑造以及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体系的构建,将建设成可漫步、可阅读、可观赏的开放街区,推动外滩高质量发展。
老市府大楼焕新归来
过去5年间,黄浦区巧妙融合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城市发展的脉搏,使得老建筑群在岁月的洗礼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发展的融合提供了“黄浦样本”。
记者手记
在“历史折页”里看见未来
这五年的旧改跟踪报道,难忘的瞬间如数家珍:
在金陵东路采访现场,偶遇回来拍照的老邻居们,他们指着尚未拆除的门牌号喃喃自语;
在梦花街离别前的“告别宴”上,大家紧紧拉着彼此的手,久久不愿起身离开;
当人去楼空的窗台上,一盆盆盆栽依然倔强地绽放着生命,恰如这座城市的底色……
旧改从来不是简单的拆与建,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温度的传递。当最后一批搬迁居民,坚持要把老地板运到新家;当承载着美好愿景的新家里,又一次飘出小辰光熟悉的味蕾记忆时,我们才真正懂得——
人民城市,就是让记忆有归处,让未来有来处。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孙冲
图片 / 成子锴
视频 / 成子锴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