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母亲节,大家是否都收到了孩子或精致、或潦草的小手工呢?
新手妈妈第一次收到礼物或许内心还能触动,眼里闪着亮晶晶的小东西,觉得这孩子在真的没白疼,还知道给妈妈过节。
但像我们这种当妈超过5年,对很多形式主义的表演已经毫无波动。
因为,哪怕队友当天发红包送礼物,并表示,老婆辛苦了,这也并不影响他发完就继续当甩手掌柜。
因为,哪怕孩子在这天送手工表决心,但他也并不会因为这一天是母亲节就少作一点妖。
跟小姨分享CC潦草的母亲节礼物:
没想到小姨说,还得是有闺女啊,潦草也是草啊,儿子连个屁都没有。
哈哈……
后台也有妈妈留言,形式主义已经算好了!有人在母亲节当天收到的,是一万点暴击:
一个母亲节炸出两波娃,暖心派&凉薄派。
我小范围征集了一下,看看哪些时刻最容易被娃寒了心。
心寒一:
对自己的痛苦无动于衷
璐璐妈:
我家俩孩子,老二儿子是小暖男,但老大闺女却是漏风的小棉袄。
平常我管俩孩子的ipad比较紧,每天只能玩一会,有一次我发烧难受,就在卧室躺着,我跟他俩说“妈妈现在不舒服,你们自己玩一会,愿意玩啥玩啥吧”。
然后,老二就进来,又是给我倒水,又是问我“妈妈你没事吧,哪里不舒服啊”。
反观老大,在外边欢呼雀跃“耶,妈妈倒下了,终于可以随便玩ipad啦”!
还有一次,在家给俩娃做水果捞,好不容易做好了,结果我从厨房端到餐桌时没拿稳,水果捞一下扣在了地上。
老二立马跑过来问我“妈妈你没事吧”
老大却一脸愤怒责怪我,“哎呀!妈妈你怎么连个碗都拿不稳,白等白天吃不上了。”
说实话,不难受是假的。
不明白,都是一个爸妈生的,怎么俩孩子差这么多?
因为同理心这事儿,个体差异是很大的。
哪怕一个爸妈生的。
感同身受并做出相关反应这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反应,对有些天生情感不敏感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超纲了。
有些孩子天生感受能力、认知能力比较强,他能敏锐的感受到父母的情绪,你生病时痛苦的感受,生气时的愤怒,受惊吓时的吃惊等。
因为ta感知的到,所以他能对你的感受或情绪做出反应,会询问,会关心,甚至是讨好。
但有的孩子天生就对别人情绪不敏感,你这都已经要爆发了,他还在那蹦沙卡拉卡,你这难受的要死,他因为你不陪他玩而撒泼打滚。
情绪感知能力差的孩子,一般都是单线思维,所见即所得。
你难受了在那躺着。
他的逻辑是啥?你生病了跟我又没关系,反正你这会儿没干别的。
问就是能不能陪我玩,反正你这会有空。
这个时候你批评他不懂事,自私,他还会一头雾水,觉得自己很冤,自己没干坏事,妈妈怎么还乱发脾气?
就跟钢铁直男一样,如果你什么都让他自己领悟,那指定领悟个寂寞,你生一肚子气,他也觉得自己很委屈。
对于这类孩子,就得直接点。
把你需要的直接说出来,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情感。
因为这类孩子,往往更倾向于有事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提供情绪价值。
生病了,你需要他帮你做一些事情,直接说,“你给妈妈倒杯水,帮妈妈拿个药”。
或者把让你感到情绪不适的行为告诉他,妈妈只是不小心弄洒了水果捞,但你的埋怨让我很难过。
其实你说了就会发现,他也能完成的很好。
有人天生热情,有人天性凉薄,有人多愁善感,有人理性克制,碰见个体差异,只能接纳,然后顺势而为。
除了个体差异,年龄发育也是一个原因。
很多年龄小的孩子,看上去冷漠,大概率只是发育还没到位。
同理心其实是和智力发育一样,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发育阶段。
也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
只不过是同理心、共情能力,没有智商那么显性的被感觉到,所以不大能引起关注。
心寒二:
对自己的需求毫不在意
璐璐妈:
有一次带孩子去亲子餐厅打卡,东西小贵,我说每人点2样儿,但孩子直接点了4、5样自己爱吃的,我说你点这么多肯定吃不完啊。
他直接来了句,我剩下的你可以吃啊,你不一直吃我剩下的。
虽然,平时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但从孩子口中亲耳听到这种毫不被在乎的话,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这让我想起来,上周出差,我们在珍珠门店考察的时候。
有一个女孩儿,应该是在给未来婆婆选母亲节的礼物。
有一串贵一些的,一串没那么贵的,她拿不定主意,给男朋友打视频询问。
结果就听对方男孩儿说,便宜的那串就行,贵的那串,我妈配不上那个价格!
我当时真的震惊,我掏心掏肺对你好,最终换来一句我不配。
不敢想,如果那位妈妈听到这句话,该有多伤心。
抛开前面说的个体差异、先天能力问题,孩子不会爱,那大概率也是爱出了问题。
当了妈以后,特别容易一切都以孩子的需求为先。
久而久之,你在他眼中就成为了「廉价感」妈妈。
不只是孩子,甚至你的队友、家人,都会认为你的这种牺牲,是理所应当的,
他们不会懂得感恩,只会认为你就应该是那种卑微的角色。
所以,不要去做廉价感妈妈。
我们爱孩子,但不能以牺牲自己的需求、放低自己的姿态为证明。
想点一个孩子不爱辣菜、想买一件好看的衣服,太累了不想伺候娃让自己干。
完全可以!
让孩子知道,你的需求是正常的;你的付出是值得感激的。
我们不是为了委屈自己,才当妈妈的。
先爱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先爱自己,才能爱家人。
心寒三:
对自己的需求毫无同情心可言
一一妈妈妈:
我之前做饭被锅的蒸汽给烫了,我在那冲凉水,女儿一脸淡定的瞧着。
我问她“你怎么不关心下妈妈呢”?
女儿说,妈妈,你要勇敢。
还有一次晾衣服,让她帮我拿几个衣架,她也是纹丝不动,告诉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突然觉得哪里不对劲。
因为这两句,都是我经常会跟她说的话。
这种情况,在年轻妈妈中还是很普遍的。
这届妈妈普遍比较“叛逆”,一身反骨,当妈之前就立誓,绝不会像上一辈父母一样,为儿女做牛做马。
谁还不是个宝宝了?我也是我爹惯大的,为什么啥事儿都惯着你?我也是我妈好生伺候养大的,为什么你啥事儿都等我伺候?
不是不爱孩子,也非常爱,只是想按照更正确、有效的方式去养。
她们很清醒、有很强自我意识。
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尽量希望孩子也能独立勇敢、自食其力。
主打一个,能自己支棱起来的,尽量少嚯嚯我。
这一点我也时常反思,因为我也时常中招。
每次回娘家,这种对比尤其强烈。
CC外面跑得满头大汗,进屋就说,妈妈给我倒杯水。
如果是姥姥,就二话不说,顺手给她倒一杯了。
如果是我:都是已晾好的凉白开,你自己顺手就能倒,为啥使唤我?
然后,在我让CC帮忙收拾下沙发时,她下意识地就回我“又不是我弄的,为啥让我收拾”。
倒不是故意报复,而是真的习惯性反应。
这种冷漠就是后天形成的,因为在孩子的视角,你这么对我,那你一定也是想被这么对待的。
是不是有一种回旋镖正中眉心的感觉?
更何况,还有些人的打开方式完全就是错的,一边付出,一边贬低。
那你受伤了,他也会觉得,那是你不小心,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啊,哪怕是为了咱岁数大了以后,孩子能多提供点人道主义关怀,在他们小时候,咱们该热情也是得热情、该付出也得付出。
简而言之,就是想象下,自己小时候你希望父母如何待你,你就如何待他就好了。
没有被爱滋润过的小朋友,是不会爱人的。
没有哪个孩子是生来就冷漠的,不过是学着你爱他的样子来爱你。
- End-
《掏心掏肺的孩子,竟然说恨我?为什么好妈妈通常没有好结局?》
《#猕猴桃父母#刷网的背后,其实是新一代父母对“付出”的集体抗议》
我们是CC爸妈,家有一双儿女CC&DD。
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三甲医院副主任医师;
C妈:畅销书《家长好脾气,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觉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给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