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1942年冀热察挺进军撤编,毛主席为何不让萧克回120师,继续当副师长?这还要从萧克与贺龙之间的复杂关系说起。
1938年,宋时轮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和高志远领导的冀东抗联,在向平西地区转移时,遭遇日伪军重兵围堵,损失惨重,10万武装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为了扭转这一败局,中央决定派遣萧克前往平西,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和冀东的抗日武装,同时负责开辟冀热察根据地。
当时冀热察的主力部队还有三支,分别是宋时轮支队,邓华支队,和高志远领导的冀东抗联,总兵力大约有8000人。虽然刚刚经历了一场失利,但无论是兵力,还是群众基础,都比聂帅开辟晋察冀根据地时强多了。
萧克对此信心满满,前往平西上任时,没向组织上要一兵一卒,只带了一批抗大学员。由于没有嫡系部队,为了树立威信,萧克到平西后,立刻开始了大整军。
本来按照萧克的设想,他是要将冀热察打造成像晋察冀一样的敌后模范根据地。可一套整军下来,高志远被杀,宋时轮和邓华出走别处,挺进军的兵力也由三个支队缩减为4个团,实力大减。
中央见萧克在冀热察迟迟打不开局面,无奈之下,只能撤销了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下辖的部队则全部归晋察冀军区领导,萧克也被调到晋察冀,给聂帅当副手。
对于这个安排很多人不理解,萧克出身红二方面军,一直都是在120师当副师长,而聂帅领导的晋察冀是115师发展而来,两方并不熟悉。那毛主席为何要让萧克去晋察冀,而不是回120师呢?这与他和贺老总的四次矛盾有直接关系。
萧克和贺龙既是战友,也是连襟,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却不是很融洽。在红军和八路军时期,先后有过四次矛盾。
第一次矛盾: 中的战略分歧
1935年,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期间,贺龙和萧克这对军事搭档,首次因战略选择产生分歧。面对国民党11万大军的围剿,贺龙基于红二六军团只有一万多兵力的现实,主张跳出外线寻机歼敌,而萧克则坚持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时采用的阵地防御战术。
后来在任弼时支持下,军团最终选择内线作战。结果在战斗过程中,却因红六军团18师53团在暴雨中擅自放弃鸡公垭高地,导致后坪伏击战功亏一篑。
战后萧克对53团擅自放弃鸡公垭高地避而不谈,转而指责红二军团第4师作战不力,贺龙对此很不满,认为萧克“不诚实”。
第二次矛盾:便水战斗擅自撤退
长征中,红二六军团被敌人猛追,当李觉纵队16师孤军深入时,贺龙计划以伏击战歼敌,却因红六军团一名新战士紧张走火演变为遭遇战。
面对敌军三倍兵力与火力优势,萧克判断原定作战目标难以实现,未与贺龙沟通便率部撤退。正在前线指挥的贺龙发现友军枪声骤停,派员侦察才知萧克已撤离,导致红二军团被优势敌军合围。
为了突出重围,红二军团第4师参谋长金承忠,11团团长覃耀楚等年轻将领战死。战后贺龙对萧克不打招呼就撤出战斗的行为十分不满,称他“不老实”,任弼时还因此对萧克拍了桌子。
第三次矛盾:与张国焘走得太近
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拉拢贺龙、萧克、王震等高级将领,对此贺龙、王震都坚决抵制。贺龙甚至警告张国焘"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
但萧克却站在了张国焘一边,还说了一些过头的话,造成部队思想混乱,引发贺龙强烈不满。
第四次矛盾:抗战时期的公开指责
全面抗战后,萧克任120师副师长,与贺龙再次搭档,但两人的关系未能修复。
萧克给延安写信,指责贺龙“军阀作风严重,培植亲信”,矛头直指卢东升。直接导致358旅旅长卢东升负气离职。延安派任弼时、关向应调查后,认定举报不实,遂将萧克调离原岗位。此后萧克转战平西、晋察冀,与贺龙再没有一起共事过。
对于萧克和贺龙之间的复杂关系,毛主席肯定心知肚明,因此才会将萧克调到平西,挺进军撤编后,又安排萧克到了晋察冀,可惜萧克在两处均为能打开局面,辜负了毛主席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