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奔腾,热浪奔涌。
当下,在贵州正合轻合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银光闪烁的铝液在模具中缓缓成型,经过浇铸、环链、冷运、码垛等十余道工序,最终变成整齐排列的铝锭成品垛,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每天用掉铝水200吨。”该公司党支部书记张晓姝说。这座位于播州区贵州和平(苟江)经开区的工厂,正以“生产加速度”,见证着播州铝产业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的战略转型。
“我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基础铝材。”张晓姝指着正在下线的高导电铝母线产品说道,这是公司现在的主打产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转型升级。”
铝母线作为电力传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导电部件之一,对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提高铝母线的导电率,让其在电力传输过程中更加安全、高效,是正合轻合金公司一直在攻克的技术性难题。
近年来,该公司积极与中南大学、贵州大学、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通过聚焦铝合金新材料开发,在合金配方、生产工艺和设备改造等方面“提质提速”。尤其是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联合攻关,通过上百次的试验研究,生产出了高导电铝母线。
这些银白色的金属条看似普通,却是电解铝、负极材料、高压电柜等超大电流冶炼工程的核心材料,其导电率优于国家标准,电阻率同比降低8%以上,节能效果显著。
目前,该公司已从传统铝材供应商转型为高端新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 全年产能7万吨,其中高导电铝母线就达到了5万吨左右。
同处一个经开区的贵州鑫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再生铝生产线正全速运转:
重型破碎机轰鸣着撕碎废铝料,磁选装置精准吸除铁质杂质,气流分选机扬起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离弧线……
这套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五级智能分选体系,每小时可处理50吨再生铝料,年处理能力达40万吨。
“相当于每年少开采200万吨铝矿。”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说,系统重金属去除率99.8%、铝回收率99.5%,产出的铝料纯度达99.9%。再搭配智能管理系统与绿色环保工艺,从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到生态保护全面进阶。
在再生铝熔炼环节,该公司以双室炉、圆型倾动炉等核心装备,构建“节能降耗、质量可控、灵活生产”体系,余热回收率超90%,综合能耗则降低 40%-60%,年节省燃料成本超600万元;而电磁搅拌、高温预处理等工艺,则保障铝液成分均匀、杂质含量 ≤0.05%,适配多品类高端合金生产需求。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鑫智鹏公司深耕技术创新,已斩获30余项国家技术专利及实用型技术,年产高端工业铝型材达6万吨。2023年重组后,积极响应国家铝精深加工产业政策,秉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理念,斥资5亿元建设“年产36万吨铝及配套精深加工产品项目”,2024年入选贵州省重大工程项目。
据了解,项目投产后,该公司总产能将跃升至年产42万吨再生铝及精深加工铝材,预计带动就业约500人。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1亿多元。
近年来,播州区坚持把铝及铝加工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全力打造全省重要铝及铝加工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目前,全区已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约1亿吨,初步建成铝及铝加工全产业链,年开采铝土矿310万吨,年产电解铝40万吨、氧化铝110万吨。
贵州正合轻合金与鑫智鹏,分别代表了“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两条技术路径,都是“富矿精开”的核心实践。
按照规划,播州区将持续深入推进“富矿精开”,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力争到“十五五”期末实现铝及铝加工产值300亿元以上。
在铝水奔流的铸造线上,在光谱仪闪烁的蓝光中,播州区正将地下矿藏转化为空中飞机肋材、新能源车骨架、高端电子元件——这条绿色铝业之路,已然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