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动画产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进步驱动的深刻变革。
在角色设计、场景搭建、动画生成等环节,不断涌现的AI工具得到高效应用,这不仅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创作者拓展了广阔的创意空间,无疑将推动动画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多元化的方向迈进。
然而,短期内,这股技术浪潮对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成了较大挑战。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指出,人工智能是一把“金钥匙”,它既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关乎教育的未来,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因此,高校动画专业必须开展人才培养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发展的需求。
浪潮冲击:
AI时代动画专业面临的挑战
AI浪潮从内外部两方面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造成了冲击与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成熟,动画制作在造型能力、运动理解及工具使用等方面的门槛大幅降低,“人人皆可做动画”的趋势愈发明显,这无疑给动画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较大冲击。
从内部教学体系来看,传统动画制作是一个高度垂直化、细分化的体系,涵盖编剧、分镜、原画、动画、合成、配音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高校动画专业也多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与之不同的是,AI动画制作呈现出高度“扁平化”特征,通过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等方式,将复杂的制作流程简化为指令化操作。
这导致一部分专业课程在AIGC制作体系中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困境。此外,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动画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较高,但对动画创作的理解存在“狭义化”倾向,认为动画必须是“画”出来的,部分学生对指令化、程序化的动画创作方式存在一定抵触情绪,对AI技术的学习兴趣及意愿低于影视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见,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技术,人工智能不仅重塑了行业发展格局,也必然对动画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踏浪前行:
AI时代动画专业的创新性发展
面对新的变革,我国高校动画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升级,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优化课程内容。AIGC类课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含技术原理类课程、工具方法类课程及实践创作类课程等多个模块。根据动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我国高校动画专业的修读学分需在150-170学分之间,学校没有充足的学分空间在课程中增设多门AI类课程。因此,除了加入少数专门的课程外,更重要的是对现有课程进行数智化改造,将AIGC相关知识有机融入教学中。例如,在《影视视听语言》课程的景别及运镜模块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拍摄,还应结合AIGC平台,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编码”为“提示词”进行创作,以提升学习成效并加深对AIGC知识的理解。同样,在《动画角色设计》和《动画场景设计》等课程中,应鼓励学生运用AI工具发挥创意,通过持续练习提升与AI协作的能力。
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借助AIGC的技术赋能落实项目式教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传统的动画制作流程中,高校与企业在硬件及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高校师生难以参与企业的商业项目。而AI对整个动画行业而言都是全新的课题。高校如果能发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在新技术探索方面走在前列,反哺业界,进而提升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锤炼综合能力。AI技术一方面解放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降低了作品批量复制的难度和成本。正如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所阐述的,机械复制技术的兴起导致了艺术品传统“灵韵”的消解。因此,高校动画专业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力、想象力及思想力的培养,确保他们在“人机协同创作”模式中发挥主导作用,创作出富有人文魅力的艺术作品。此外,鉴于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以紧跟技术前沿,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势头良好,逐渐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从CG到AIGC,动画一直是影视产业融合前沿数字技术的“排头兵”。高校作为中国动画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这场AI浪潮中,应积极探索以AI为驱动、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动画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文: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动画系系主任 朱海澎
(本文为投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