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中国日报对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及天津南开大学等中国科研团队在脑机接口(BCI)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进行了报道,该团队通过有创柔性电极技术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成功帮助脊髓损伤患者实现意念控制运动功能恢复,并开发出微创植入机器人,推动中国成为全球脑机接口技术领先者之一。
报道内容:
中国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有创技术的临床转化方面,为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科学家表示,这些进展表中国处于这一前沿技术的领先者行列。
脑机接口(BCI)技术被认为是解决神经系统疾病的革命性方法。据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介绍,它通过解码大脑中的电信号并模拟大脑的指令传递,绕过或修复受损的神经通路来发挥作用。
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曹盛浩表示:“预计这项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严重的运动或交流功能障碍,如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截瘫患者和脊髓损伤患者,帮助他们恢复一定程度的日常活动能力。”
对于已经截肢但仍保留正常大脑功能的患者,脑机接口可以将大脑产生的运动指令传输到外部设备,如电脑光标或假肢;对于脊髓损伤患者,该技术旨在在神经断点上下方建立“信息桥”,来恢复自主运动和感觉。
上个月,天津南开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领导了世界首个介入性脑机接口试验,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该试验使一名因中风导致左侧瘫痪长达六个月的患者,在手术后重新获得运动能力,并能够服药治疗。在语言障碍干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项目组实现了国内首个无线微创汉语语言BCI系统的临床应用。
在试验中,一位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而丧失说话能力的患者能够成功的表达出完整的句子,比如“我想喝水”和“我想和我的家人一起散步”,通过他们的大脑信号解码成语言意图。
上个月,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宣布,一名因高压电击事故而失去四肢的男子在3月份植入脑机接口设备仅2周至3周后,就已能够仅通过思维来控制棋子和赛车游戏了。他的速度与正常使用电脑触摸模板的正常人相当。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进入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实验的国家。
脑机接口技术的途径多种多样,包括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类型。曹盛浩说:“其中,侵入式脑机接口(即直接将电极植入大脑皮层)能够捕捉到更高分辨率且更稳定的神经信号,他们在神经康复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也存在手术风险和伦理挑战,这代表着最高的技术难度以及严格的监管要求。”
他指出,获取高质量信号需要深入脑补,但手术本身可能会造成损伤。该领域科学家的目的就是将此类损伤降至最低,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缩小植入窗口的尺寸。
中国科学自动化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崔玥表示,刚性电极无法适应大脑组织在生理活动中的微小运动,可能导致神经拉扯和损伤。相比之下,由柔软、可适应材料制成的柔性电极,更能与脑组织自然移动,减少损伤和疤痕形成,更适合长期稳定植入。
崔玥的团队已将植入损伤降至300微米,并以柔性电极取代了传统刚性电极。然而,柔性电极的植入也带来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动化研究所开发了“CyberSense”柔性微电极植入机器人,开创了“穿线式”自动植入技术。
“使用该技术,我们将微电极丝穿入精细的套管针,然后使用套管针尖端将电极精确输送到指定的脑区,然后抽出套管针,只留下电极在原位,”崔玥说。读取脑信号的效率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脑机接口工具的准确性和复杂度。曹盛浩表示,影响读取效率的因素很多,包括电极材料和采集电极的数量。
这些是脑机接口科学家关注的关键领域。“在植入设备相同体积内增加信号采集通道数量,能让更完整的脑活动信息被记录,为后续功能实现奠定基础。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为脑机接口的当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曹盛浩说,“即使在处理相同的脑信号时,人工智能如今也能让我们解码出更丰富的神经信息。”
曹盛浩还表示,脑机接口(BCIs)不仅可用于临床医疗目的,未来还有潜力拓展到日常生活应用场景,比如用于睡眠调节、情绪监测以及注意力提升等方面,他说:“脑机接口目前的发展阶段仍处于初级阶段,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但未来会有巨大的突破发展潜力。”
中国日报天津记者站 闫东洁 | 张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