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松
“第一份工作不仅在家门口,还在学校旁边!”今年7月,李小宁从安徽亳州机电信息工程学校顺利毕业,进入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亳州联滔电子有限公司工作。
把线束工整地布置在工装板,再完成线束预插,联滔电子车间内,李小宁飞快地忙着汽车线束组装,丝毫看不出是位刚毕业的新人。
前脚出校门,后脚入产线,身份“丝滑”转换的背后,是亳州市谯城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在发挥作用。
2023年,亳州市谯城区人社局联合区教育局、安徽亳州机电信息工程学校、魏武国控集团等单位,成立谯城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围绕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需求,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联滔电子生产车间。人民网 胡雨松摄
“亳州联滔电子公司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线束等产品研发生产,产线生产需要大量熟练工。”该企业人事专员王四娜介绍,由于订单存在淡旺季,企业此前会遇到“订单满了,工人没来,产线不转”的困境。
杨旭是谯城区人社局就业创业股股长,经常要直面企业用工和学生就业需求。在日常走访中,杨旭发现,每年7月,大量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但企业真正需要的“熟练工”,又很难在这一时间进行大规模招聘。
如果可以对企业所需的人才进行提前培养,把“人才库”放进学校呢?
在谯城区人社局牵线搭桥下,根据联滔电子生产实际需求,安徽亳州机电信息工程学校把企业产线放进与企业一墙之隔的实训基地,学生深度融入企业生产环境,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开设2年来,实训基地已为联滔电子输送实习实训学员600多人,有效缓解了企业的用工缺口。
获益的不只是企业。据了解,李小宁等毕业生入职后每月薪资可以达到4000元以上,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已成为生产线上的业务骨干。
“按照‘访企入村’专项行动工作要求,我们总结企业‘用工难’中的共性问题,发挥政府部门桥梁作用,拓宽企业和用工链接渠道,解决部分企业用工短缺与人岗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杨旭介绍,目前,区实训基地已完成与联滔电子机电一体化实训车间建设,“人才库”建在学校的培养模式,也将陆续在中药炮制(对接中医药产业)等专业方向进行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