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AI领域掀起一场关于“流量与价值”的深度讨论。行业分析机构QuestMobile数据显示,曾以“黑马”姿态席卷全球的DeepSeek,其月均下载量从2025年第一季度的8111.3万骤降至第二季度的2258.9万,降幅达72.2%;国际半导体研究机构Semianalysis的监测则显示,其用户使用率从年初的7.5%滑落至3%。
与此同时,国内知名AI智能体公司Manus将总部迁至新加坡的消息,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国产AI发展前景的悲观情绪。然而,流量数据的波动是否足以定义一家企业的成败?国产AI又是否已陷入“增长瓶颈”了呢?
流量下滑表象背后的多重变量
虽说DeepSeek用户数据下滑的消息为国产AI进度条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也无需过度悲观,因为流量下降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企业发展路径、市场认知偏差与行业周期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从创立之初,DeepSeek母公司深度求索就曾明确“不做应用,只做研究和探索”的定位。创始人梁文锋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我们的目标是降低AI技术门槛,而非争夺用户时长。”这种战略选择就使其主动放弃了通过补贴、营销等手段维持流量的路径,转而将资源投入到大模型基础架构的优化与开源社区的培育中。
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6月,DeepSeek在GitHub上的开源项目已获得超过120万次星标,全球开发者基于其框架开发的垂直领域模型超过3.2万个,这种“技术杠杆效应”远非短期流量数据所能衡量。
此外,一些用户对于DeepSeek经常“答非所问”的批评,也的确暴露出了大模型在复杂逻辑推理与事实准确性上的天然缺陷。斯坦福大学2025年4月发布的《全球大模型评测报告》显示,DeepSeek在多轮对话中的事实错误率仍高达18.7%,这种技术短板直接导致其在金融、医疗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渗透率不足。
国产AI从技术突围到生态竞速
尽管目前DeepSeek的短期数据引发担忧,但国产AI的整体生态仍在持续进化。从阿里云的Qwen系列到百度的文心大模型,从月之暗面的Kimi到智谱AI的ChatGLM,中国企业在全球AI排名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与最丰富的数字化场景。以制造业为例,全国52个主要产业集群中,87%已实现生产流程的数字化改造,这就为AI技术提供了海量训练数据与落地场景。而这种“场景反哺技术”的闭环,也在重塑AI的研发范式。
此外,中国AI企业的生态影响力正在逐步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DeepSeek母公司深度求索目前已与华为、中国联通等企业签订了超过15亿元的技术服务合同;阿里云则通过Qwen的开源,吸引了超过200万开发者入驻其PAI平台,带动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7%。
虽然当前国产AI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未来的竞争势必将更加激烈。此前DeepSeek的流量波动,就恰好揭示了中国AI产业目前遇到的一些瓶颈问题。
像是过度依赖广告与订阅的传统互联网模式,在AI时代就显得相对乏力,不少企业已经在努力探索“数据-模型-场景”的闭环价值。例如,科大讯飞就通过将语音识别模型开放给教育、医疗等行业,按API调用量与效果付费,实现了从“卖软件”到“卖服务”的转型。
此外,在AI伦理、数据安全等全球性议题上,中国也需要更积极地参与规则制定。今年6月,中国联合欧盟、东盟等20个经济体发起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就提出了“发展导向、包容审慎、协同共治”的治理原则,试图打破美国主导的AI技术霸权。这种软实力竞争,将决定未来中国AI能否真正走向全球舞台中央。
综上来看,DeepSeek的流量下滑,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国产AI从“狂热追捧”到“理性深耕”的转型阵痛。未来的竞争,或许不再属于某个“超级模型”,而是属于那些真正能将技术深度融入产业、构建开放协作生态、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
编辑: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