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蓉
8月3日,《证券日报》记者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凯瑞鸥”首次实现远海石油平台物资运输飞行,这一突破不仅创新了海上物资补给模式,更标志着我国在海陆低空物流场景应用中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低空物流产业未来前景广阔,小型无人机率先商业化,正在末端配送场景中加速渗透,中大型无人机正经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应用的关键期。未来5年,我国低空物流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据悉,“凯瑞鸥”装载新鲜水果和紧急药品等物资,从深圳陆地起降点起飞。经过58分钟的跨海域飞行,降落在距离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成功完成了运输任务。
长期以来,我国海上石油平台的物资补给主要依赖船舶运输,单程耗时10小时或以上。紧急情况下则需调用直升机,但单次飞行成本较高。此次试飞实现了海陆长距离低空紧急物资运送等场景的新突破。
低空物流的应用场景正加速拓展。7月30日,大湾区首条超长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一架装载海鲜的物流无人机从珠海唐家港起飞,跨越珠海、中山、广州三市82.9公里后,精准降落在广州亿航未来城穗港码头,打通了一条“广珠低空通道”。该航程历时约55分钟,相较于传统陆运,能节省约60%的时间,此次飞行成功验证了城际长航程物流链路的真实运营可行性。
在小型无人机末端配送市场,商业化加速推进。以深圳为例,其支持美团、丰翼科技等企业扩展低空支线物流、末端配送业态,在商圈、公园、医院、高校等场景开通的无人机物流航线已超过300条。咖啡、盒饭、血液、珠宝、黄金、电子元器件、生活物品……如今,在深圳空中“飞行”的物品种类越来越丰富。
低空物流的商业化发展路径逐步清晰。郭涛表示:“小型无人机在末端配送场景已完成技术可行性验证,尤其是在乡村、山区等复杂地形中展现出不可替代性,行业领军企业已通过固定航线模式实现常态化运营。在城际长航程物流领域,大型无人机依托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与氢能技术突破,正逐步解决续航瓶颈,但该场景仍需跨越适航认证、跨区域空域协同管理、全生命周期经济性测算等门槛。预计短期将以短途高频配送为主力,中长期将向300公里以上中长途运输延伸。”
产业链企业紧抓机遇
“低空物流产业链企业包括零部件生产商、整机制造商、配套服务商和运营服务平台。目前,产业链上下游多数企业处于从技术验证向规模化商用的过渡阶段,正积极挖掘市场机会。”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射频前端供应商格兰康希通信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已应用到低空经济领域。公司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公司2024年研发、2025年送样的超高效率、大功率无人机产品,市场需求表现突出。公司目前已收到头部客户相关产品的批量订单。此外,公司在与头部厂商的商务洽谈中,也看到后期其他多款产品的广阔应用市场。”
轻量化龙头企业浙江万丰奥威汽轮股份有限公司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有着清晰的商业规划。公司近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无人机载物场景中,公司基于eVTOL技术研发的无人机产品可在40公里范围内携带最高重达200公斤的货物,将部署于传统运输方式难以触及的领域,并可扩展至现有陆运或海运物流基础设施,从而构建起全新的供应链与运输线路。”
四川九洲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九洲智空无人机混合物流运营系统,已成功打造全国首个低空混合物流场景。公司方面表示:“该系统在智能调度与空域管理、高精定位导航、自主避障与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领域具备行业领先优势,并已与地方政府、邮政、顺丰及相关无人机企业达成合作。目前,该系统已在四川绵阳及周边地区实现常态化运营测试,试点成效显著,具备全国推广的规模化应用潜力。”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低空物流市场正处于发展窗口期,产业链生态加速构建。企业需要在技术层面加快适航认证进程、在商业模式上积极与下游企业共同探索,把握行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