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网友反映,广西马山县山区经常遭遇野生猕猴群频繁侵扰,当地村民种植的玉米、红薯、龙眼等被破坏,部分农户损失严重。
记者前往现场发现,加荣村位于广西大石山区的腹地,四面环山,丛林茂密,是当地野生猕猴的理想栖息地。根据村民拍摄的画面显示,成群的猕猴在山石间来回跳跃,有的则是在玉米地、红薯地觅食。村民反映,猴群下山觅食,损毁农作物,这种现象之前就有。
广西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加荣村村民 韦红思:猴子下山好几年了,今年都来好几回了。有玉米猴子就吃玉米,没有玉米就乱挖红薯。
广西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加荣村第一书记 罗瑛译:目前报上来16户,大概有50亩玉米受灾。
村民田地成“食堂” 猴群下山“又吃又拿”
记者从马山县林业局了解到,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马山县山区的猴群规模不断扩大,觅食范围也跟着不断扩大,不少村民的田地成了猴群的“食堂”。
广西马山县林业局森林资源股野生动物业务负责人 韦利友:2021年,里当瑶族乡这里约有18个族群,约200只猕猴。到2025年,目前有600只左右的猕猴,它们繁殖速度较快。但山区食物来源没法跟进猴子种群的增长速度,食物不够吃,因此猴群会下山寻找其他食物来源。
猴群规模迅速扩大,原有属地的食物供应不足,这也就造成了猕猴结队下山的现象,不少村民的田地成了它们取食的地方,靠山一侧或者山窝里比较僻静的玉米地和红薯地,更是猴子们的“美食天堂”。
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村民应对难度大
据马山有关部门统计,在白山镇、古寨瑶族乡、加方乡、里当瑶族乡等多个乡镇,都有猴群侵扰耕地农作物的情况。面对猴群频繁下山“又吃又拿”,大家也想过一些办法来应对。
首先针对猕猴山上食物短缺的问题,当地林业部门正在考虑通过无人机撒种到山上,以增加它们的食物来源,但也面临一定的难度。
广西马山县林业局森林资源股野生动物业务负责人 韦利友:目前的问题是,石山比较多,如果撒种,种子比较难找到土壤附着,没有办法发芽。
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村民打不得也骂不得,尝试用驱赶、蹲守的方法应对,但效果有限。
广西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加荣村村干部 蓝华煌:村民知道这是保护动物,只能驱赶它们走。
广西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加荣村村民 唐建斌:猴子是保护动物,我们赶它上山就可以了,不想伤害它,但是保护动物也要保护农民。
猴群频频侵扰庄稼,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重视。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得益于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多家保险公司已推出野生动物伤害相关农业保险产品,国家补贴80%保费,农户交20%,按农户玉米地的损失比例进行相应赔付,全损每亩最高赔600元。
中国大地保险马山支公司农险业务经理 韦国志:去年我们赔付了90多户,两万多元。今年到目前为止,上半年已经赔了102400多元,涉及168户。
如何实现人与猴生态平衡?多方找途径
保险公司的赔付虽然减少村民农作物的损失,但在猕猴保护与群众利益之间,有没有双赢的局面呢?当地相关人士也给出了建议。
专业人士分析,摸清猴群的“家底”,科学判定猕猴种群数量与当地的环境承载量,是平衡当地生态的基础。
广西马山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唐凤丽:我认为应该做一下评估,比如整个生态环境能承载多少个猴群。如果已经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应该做一些人为的干预。
唐凤丽表示,若是猕猴群确实超过当地环境承载量,可进行进一步科学论证、种群调查及人工种群调节,保持生态平衡。其次,当地发现猕猴不吃旱藕,可据此考虑改变农作物种植品种,调整产业结构。
广西马山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唐凤丽:旱藕是一个收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它是长在地下的,猴子不可能吃。所以我认为调整产业结构也是一个考虑的范畴。
此外,还有建议称,利用猕猴开发旅游景点,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
广西马山县里当瑶族乡加荣村村干部 蓝华煌:现在我们环境都变好了,山上的树木也多了,猴子习惯了在这片区域,有一个想法就是,把猴子稳在这里,搞一个旅游风景点,给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