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今日7月28日
1937年7月28日,佟麟阁与近200名学生兵血战南苑,壮烈殉国。
文|潇湘倦客
今天,北京地铁10号线石榴庄站车来人往,高楼林立,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然而在88年前的同一天,这里却是一片高粱丛生、庄稼茂密的旷野。
1937年7月28日清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率数百名学生兵撤退至此,正欲向北平方向突围,不料在石榴庄一带遭遇日军伏击。激战之中,45岁的佟麟阁将军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位牺牲的高级将领。
“凡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军事会议上以斩钉截铁的语气下达了这道命令。
佟麟阁,1892年出生于河北高阳县,自青年时代起即追随冯玉祥投身北伐,参加过护国讨袁战争、直奉战争等多场战事,是北方军中出类拔萃的将领。
1933年,在长城抗战的喜峰口一役中,他率部顽强抵抗日军装甲部队,取得罕见胜利,一战成名。至1937年,佟已任第29军副军长兼军事训练团团长,是北平防线上的重要骨干。
那年初夏,当军事训练团中的一批学生兵主动请缨参战时,佟麟阁面对台下青涩却满腔热血的青年,说出了这样一席话:
“若中央令我抗日,麟阁不敢退后一步。若我不敢亲上火线,你们可将我绑去天安门前,挖我双眼,割我双耳!”
就在临战前夕,他接到家书,父亲病重在床,盼其归省。将军没有迟疑,只给妻子回信一句:
“大敌当前,此正移孝作忠之时。不能亲奉汤药,请夫人代我供子职。”
信中附上的,是他穿军装的近照,神情凝重,目光深沉。那是一位将军写给家的诀别,也是抱定必死之决心。
1937年7月28日凌晨,南苑上空浓云低垂,炮声尚未响起,杀机四伏。清晨五时许,日军集中兵力一万余人,配合20多架轰炸机、装甲车队,自东、西、南三面包抄南苑阵地,一场预谋已久的进攻骤然爆发。
守卫南苑的第29军仅有五千余人,多为军事训练团刚毕业的学生兵。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十八九岁,许多人几个月前还在课堂上学习队列,还不会使用枪支。如今却不得不面对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日军步坦协同作战。
面对绝境,佟麟阁将军没有留在后方,而是亲自来到南苑指挥所,调配兵力,组织反击。敌机轰炸如雨,工事在爆炸声中一寸寸崩塌。浓烟中,学员们用单薄的身躯、简陋的步枪与钢铁洪流周旋。
战至下午两点,南苑阵地几近瓦解,官兵伤亡惨重。第29军军部电令全线撤退,佟麟阁却不肯独自离开。他亲自率领数百名学生兵向北撤退,试图穿过高粱田,奔向10公里外永定门。
队伍在酷热的田间疾行,眼看距离永定门仅剩下3公里,却不料在大红门附近中了日军的埋伏。机枪骤响,鲜血染红了青纱帐。
“那时候屋前屋后,全是庄稼,一块菜地连着一片高粱。”
现已年逾九旬的乔德林,仍记得那个令他终身难忘的午后。
1937年7月28日下午,年仅13岁的他与家人藏身在地窖中,他家的屋顶上架着两挺日军的机枪,密集的火力从上方呼啸而过,空弹壳如雨点落下,砸在地窖口的木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撤退队伍遭遇伏击,佟麟阁立即上马指挥。一颗子弹打穿他的左大腿,鲜血直流。部下劝他撤退,他断然拒绝:“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
他将自己当作战场的核心,仍在高粱田中穿梭指挥,学生兵看到将军带伤指挥,人人奋勇不退。日军一时久攻不克,竟调来飞机轮番轰炸。突然,一枚炸弹在佟麟阁不远处炸裂,碎片划破了他的头颅——将军再未起身。
乔乔德林回忆说:
“等到枪声停了,我们出来一看,高粱地被剃了平头。”
在这场伏击中,佟麟阁和近200名年轻士兵壮烈殉国。
硝烟散去后,29军卫兵高弘锡在尸体堆中一具具翻找,终于在一堆伏尸间发现了佟麟阁的遗体。他忍住泪水,将遗体悄悄藏于村中乔德林家山药架下的阴凉处。
天黑后,冒险穿过青纱帐,赶往城内报信。
北平市长张自忠闻讯,默然良久,旋即调派红十字会前往现场收殓。由于道路泥泞,车轮陷泥,红十字人员改由村民协助,将遗体安置在一块门板上,用排子车颠簸着送至南顶路,再辗转转运回城。
将军夫人彭静智悲痛欲绝,她将丈夫遗体安放进原为父亲准备的棺木中。临行前,她俯身整了整将军戎装,拂去一缕尘土。那棺木随后被暂厝于香山柏林寺,寺中方丈敬仰将军忠烈,并允诺守护遗体,哪怕日军进城,也决不泄露其下落。
令人动容的是,佟麟阁是基督教徒,平时都戴着十字架项链。但战前他故意将十字架留在家中。战友张寿龄感慨:“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战场的。”
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晋佟麟阁为上将。
1946年7月28日,佟麟阁将军殉国九周年那天,国民政府又在北平为他举行了国葬,灵柩移葬至香山兰涧沟之侧。那一天,许多老兵自发随行;许多市民自发肃立,街边一时无声。
此后,西城区有一条街被命名为“佟麟阁路”,用以纪念这位“抗战第一殉将”。
时间走到了2014年,北京南苑乡的原南顶中学,改名为北京市佟麟阁学校。正对校门,半身铜像下刻着八个大字:忠勇仁毅,不辱国士。校内展馆中,一柄复制的29军大刀静静陈列,刀身厚重,护手开阔,仿佛仍能听见青纱帐中激战的号角。
88年后的今天,如果你而走在西城区佟麟阁路上,或在地铁10号线石榴庄站换乘时,或许不会注意脚下这块土地的过往。但历史不会遗忘。这里曾有一位将军和数百青年的热血,
他们的牺牲凝固在时间中,化作城市记忆的底色,
参考文献
《北平市政府档案(1947年)》北京市档案馆藏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佟麟阁传》李明生著作: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
《抗战中的佟麟阁》《军事回忆录》张寿龄著,1983年第3期,页45-60
乔德林、张凤棠口述采访录音及笔记丰台区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
————☀本文完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欢迎订阅、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更多内容请看🔻
日本侵华前的“热身”:鲜为人知的朝鲜排华事件,殖民者阴谋背后的血色七日
1941年的血色华北:冈村宁次“三光政策”背后的灭绝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