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塑剂超标“问题童鞋”被严查 如何全链条筑牢安全防线?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颜色鲜艳、价格低廉的婴幼儿塑料拖鞋很受欢迎,一些店铺号称销量过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低价童鞋可能存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超标问题。
增塑剂超标的童鞋有何危害?如何全链条监管筑牢童鞋安全防线?记者展开调查。
今年3月,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在5个主流电商平台,分别按销量由高到低排序选取前10个PVC(聚氯乙烯)材质儿童凉鞋样品,进行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检测。结果显示,抽检的50双儿童凉鞋中有25双邻苯超标,整体超标率为50%;平均超标倍数为365倍,最高超标倍数为509倍。目前,在市场监管部门督促下,多家平台已对不合格产品采取下架、溯源排查等措施,相关流向追踪工作同步推进。
近期记者也在电商平台上随机购买了5批次婴幼儿鞋送广东质检院检测。结果显示,2批次邻苯二甲酸酯项目不合格,其中,一双货号为“T16”的童鞋邻苯二甲酸酯最高值为38.016%,而强制性国标要求的是含量不超过0.1%,相当于超标约380倍。
标签显示,该款童鞋的生产商为广东省吴川市某塑料鞋厂。记者将检测结果反映给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执法人员随即前往该塑料鞋厂开展检查,现场未发现记者所购买的“T16”款童鞋。经询问该厂负责人,“T16”款童鞋已于2020年停产。执法人员对该厂区正在生产的童鞋进行抽查,检验发现仍有一款童鞋不合格。
7月21日,执法人员将检验报告送达该厂负责人,并对未销售的涉嫌不合格儿童塑料鞋进行查封。
吴川市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网店上销售“T16”款童鞋的经营企业为外地一家商贸公司。针对该企业未及时回收市场流通的不合格产品、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已责令其改正。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童鞋安全技术规范》(GB 30585—2024),进一步强化相关规则,增加了邻苯二甲酸酯的有机化合物范围,并将婴幼儿鞋、儿童鞋相关邻苯二甲酸酯含量不超过0.1%的要求,修订为小于0.1%。生产超过此标准的产品,可依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守护儿童健康安全无小事。6月20日,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全国妇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将童鞋邻苯二甲酸酯超标作为重点问题,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专项治理。
在流通环节,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期召开电商平台工作座谈会,要求电商平台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切实加强商品准入管理、构建异常低价识别机制、加强技术支撑引导、提升平台问题识别能力。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对于儿童塑料拖鞋,若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质的每双售价低于11元、PVC材质的每双售价低于7元,消费者应引起警惕。售价低于此警示价格的产品,很可能在原材料选用、生产工艺等环节存在减配问题,难以满足国家标准要求。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