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中国北方沙区水量平衡自动模拟监测系统——沙坡头蒸渗仪群”研究平台中,36个蒸渗仪内有不同气候带沙区的土壤和典型的固沙灌木。“通过模拟不同气候带的降水和地下水位,可以精确测量降水入渗、地下水补给、土壤水动态、植物生长等过程,通过科学监测沙区土壤水分的植被承载力,从而合理栽种固沙植物,在荒漠化治理中实现‘水量平衡、以水定植’理念。”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站长张志山介绍。
张志山在蒸渗仪群研究平台观察固沙灌木生长。
“沙生植物根系庞大,根幅通常是冠幅的10倍以上,深度是株高的3倍以上。”治沙固沙,先利用草方格沙障,再栽种植物。沙漠环境极度缺水,沙生植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及栽种密度、盖度、规模等问题。“最终要让植物能够自我更新、自我维护,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张志山说。
2002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生后,凭借着初生牛犊的韧劲,张志山和同事们多次深入腾格里沙漠腹地,分析沙漠固沙植物根系分布动态对水环境演变的响应特点。“每次课题研究少则几天,多则半月。”张志山说,野外观测时,大家需要打上20余个3米深的洞,取出植物根系样本,工作量大、耗时长,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泡,泛起了白渍,脸上也渗出了一层盐。这样的工作常态,张志山和同事坚持了20多年,每年通过研究分析获得的上万条数据,为荒漠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水量平衡、以水定植”的科学依据。
多年来,张志山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15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8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授权国际和中国专利20余件,提交咨询报告20余份,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张志山开展的大量科学研究、定位监测、试验示范,为中国防沙治沙、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等贡献了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也为宁夏乃至全球的荒漠化防治提供先进技术和创新思路。
“科学研究需反复探索,一代代传承。”在张志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加入荒漠生态环境的研究中,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如今,51岁的张志山正主持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等,他带领团队深入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开展调查和试验研究,继续为全球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