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初春,北京市的领导收到了反馈:“群众对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有意见,说只有一只耳朵。”
作画者辛莽和其他几位协助画家得知议论后,又日夜不停地操劳起来,毛主席的画像,可不能有这种大争议,必须要修改。后来,毛主席的画像改成什么样了呢?一共经历了多少次变更?
说起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到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其实那已经是挂上去的第三幅了。
第一次悬挂是在在1949年2月12日元宵节,北平刚刚和平解放,老百姓涌向天安门广场庆祝。城楼上同时挂了五位领导人的画像:毛泽东、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
后来,为纪念七七事变,第二次挂的,便是毛泽东和朱德两人的画像。
前两次都是群像,那什么时候开始单独挂毛主席画像呢?就是从第三次开始。当时周恩来为了让效果完美呈现,专门派摄影师拍了好几张正面标准照。结果照片送到毛主席面前时,他却摇了摇头,说太一本正经,不如挂一些随便拍的。
工作人员赶紧翻出延安时期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张毛主席和和另一位革命同志在河边散步的合影。毛主席一看就说:“就这张!”
照片是一位摄影师在秋天清晨无意中抓拍的,成为开国大典画像的原型,董希文完成作品后,一幅4.6米宽、6米高、重达1.5吨的巨幅画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
1950年,画家辛莽接到了重新绘制的任务,他从照片中精心挑选,最后找到一张主席眼睛略向上看的半侧面照片,找来其他几位画家一起完成了作品。
挂上天安门城楼后,辛莽接觉得效果不错,没想到群众有意见了:“只能看到一只左耳朵,左眼珠还偏上”,有议论说看起来就像“偏听偏信”,甚至“目无群众”。
这样的批评可不是小事。消息传到北京市领导那里,所有人很重视,问题必须立即解决。市领导当机立断:重新制作一张显示双耳的正面标准像,摄影处陈石林把很多照片都翻了出来,一张一张地研究对比。
几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制作后,新中国第一幅毛主席标准像终于诞生,新华社郑重向全国发布,这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毛主席标准像的原型。
辛莽等人立即以这幅标准像为蓝本重新绘制,赶在1950年10月1日前夕挂上了城楼,这一次,群众满意了,各方面反响都很好。
从1949年到现在,天安门城楼上经历了八次画像变更,前三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第四、第五幅解决了关于耳朵的争议。第六、第七幅的主笔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张振仕,分别从1952年和1963年开始悬挂。
第八幅自1967年10月1日挂上至今,已经陪伴了我们58年,主笔王国栋在“文革”期间重新设计,采用正面像,彻底避免了任何可能的争议。
神奇的是,无论你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个位置,都会感觉毛主席的目光在注视着你。别以为这是什么神秘现象。现任画师邢秋成揭秘,眼神平视、注视前方的话,只要画家基本功扎实,准确表达人物神态,就能呈现这种效果。
每当我们走过天安门广场,仰望那幅巨大的画像时,或许会想到那些为画像而奔波的艺术家们,更感谢给我们带来新生活的毛主席。
参考资料:人民网《揭秘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彩色巨幅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