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你一同回顾历史,细细思量其中的智慧与教训。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中,金军未能攻占汴京,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北宋的胜利。虽然我们不能对北宋寄予过高的期待,但从金军的角度来看,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三点:
首先,金军战略上低估了北宋的实力。北宋的国力远超契丹的大辽,金军指望仅凭两路总计十万大军便能迅速灭掉北宋,虽然不完全没有可能,但其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其次,西路军的问题也起了决定性作用。粘罕的军队未能攻下太原,卡在了山西的高地,未能及时与东路军汇合,错失了关键时机。再者,东路军缺乏强硬的进攻决心。斡离不个人虽好色贪财,但对北宋并无灭国之心,缺乏攻城略地的决断和狠劲。
然而,这些金军的问题并不如北宋方面的原因那么致命,反而可以说,北宋最终能够保卫汴京的核心原因在于他们的应对策略,尤其是以下三方面的表现:
第一,战略战术的应变。虽然北宋的皇帝和朝廷总是表现得迷茫迟钝,甚至可以说,北宋的战略思维充满了荒谬与不确定,但当金军突如其来的攻势逼近时,北宋仍然作出了应对。面对女真兵临城下,必须要抵抗;面对城门被冲击,必须堵住;面对围城之势,必须请求援兵。这种情况下,北宋自然而然采取了坚守城门、勤王援军的策略,这在当时也是最合理的选择。
第二,庞大而有力的官僚体系。尽管北宋的行政体系看似繁琐而低效,但其强大的行政动员能力不容小觑。在中央政府紧急调度时,地方政府和军队往往能够迅速响应,尤其在民众的动员和财政资源的调配上,北宋做得相当出色。正如史学家所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在赵宋时期达到了巅峰”,不仅仅是文化,官僚体系也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巩固和极致的发展,尽管这种发展常常带来官僚腐化和低效。
第三,资源的强大支持。北宋的财政、民力、土地等方面的资源在当时具备绝对的优势。虽然军力不强,但北宋有足够的财富来动员庞大的军队和后勤支援。例如,为了满足金军的犒军费,北宋动员起了海量的金银,这足以让金军知难而退。
然而,如果没有李纲的直言进谏和坚定不移的领导,北宋的命运就会彻底改写。李纲在汴京保卫战中,正确判断形势、有效部署防御、合理调配兵力,使得北宋有了赢得这场战斗的可能。如果不是李纲的坚持,宋钦宗及其朝廷必然会选择逃亡,甚至可能在战争初期便完全崩溃。历史上安史之乱的唐玄宗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警示。
至于第二次汴京保卫战,历史的最终结局已经不言而喻。那么这次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官僚主义。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11月24日,女真东路军到达汴京,而北宋的朝廷竟然只能通过传闻得知敌军已过黄河,并且不相信金军会如此迅速地接近汴京。直到11月19日,北宋才派出军队确认金军已经渡河。此时,北宋庙堂才终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但面对金军的临近,北宋朝廷的反应是:争论、推诿和扯皮。首先是因为几百门大炮需要运入城中,却因为不同部门的责任划分而争吵不休,最终导致无法及时将炮火搬进城内。大炮、军队、物资的调动最终被完全拖延,甚至让金军得以使用这些大炮进行攻击,彻底摧毁汴京的防线。
另外,尽管朝廷已经意识到局势紧急,李纲被免职后,朝廷终于任命了老将种师道来接替。然而,一切时机已过,战局已经无力挽回。种师道虽然提出了将皇帝和朝廷迁移至长安的建议,以保全北宋的核心力量,但这一切仍被庙堂的昏庸所压制,最终导致了彻底的败局。
更加致命的是,尽管北宋在兵力和物资上拥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内斗和决策的迟缓,朝廷未能有效动员全体力量抵抗金军的入侵。主和派的不断妥协,也让朝廷的资源分配和指挥体系陷入混乱。最终,北宋的主和派在面对金军的猛烈进攻时,不仅不能有效阻止敌军的进攻,反而成为了自我毁灭的关键因素。
在整个过程中,庙堂的愚蠢和腐败才是最致命的原因。当时的官员们仍然忙于利益分配和亲属安置,完全忽视了国家存亡的大局,导致了北宋的一次又一次失败。
第二次汴京保卫战,虽然表现出了一定的同仇敌忾和悲壮情感,但北宋庙堂的官僚主义依然让整个国家的战斗力大打折扣,最终走向灭亡。北宋的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当官僚主义滋生并支配一国政治时,国家的未来注定充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