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蹲在阳台看星星,手机 APP 里的星图在黑夜里亮着,指尖划过屏幕找冥王星的位置时,突然想起那个飞得老远的 “老伙计”—— 旅行者一号。这两天总刷到有人说它减速了,甚至猜太阳系边缘有啥 “神秘结界”,把它给拦住了。
说真的,刚看到这说法时我还愣了下,脑子里闪过不少科幻片里的画面 —— 发光的能量罩、看不见的力场,想想还挺带感的。但琢磨琢磨又觉得不对,那可是 1977 年就发射的探测器啊,比我爸妈岁数都大,一路从地球飞过去,闯过木星土星,现在都快飞出太阳系了,真有结界早该碰上了吧?
后来翻了些资料才明白,它减速这事,科学家其实早有察觉。你想啊,它靠的是发射时的初速度和行星引力 “甩” 出去的动能在飞,就像扔出去的石子总会慢慢减速一样,太空中也不是完全空的。太阳往外吹的那些带电粒子流,到了边缘就弱了,星际空间里又有稀薄的气体和尘埃,这些东西虽然轻,但架不住飞得远啊,一点点阻力攒起来,速度自然就慢了。
我特意去看了 NASA 公布的数据,最近几十年它的速度确实在降,每年大概掉个几百米每秒。听着好像不多,但你要知道它现在每秒还能飞 17 公里呢,这种减速更像是 “自然老化”,就像老自行车骑久了,链条总会松一点。
至于 “结界” 的说法,倒也不是完全没道理 —— 从浪漫角度看,太阳系确实像被一层 “壳” 包着。太阳风形成的日球层顶,就像个巨大的肥皂泡,把太阳系里的物质裹在里面,外面就是真正的星际介质。旅行者一号 2012 年穿过那层 “壳” 时,科学家发现周围的粒子突然变了,太阳风的粒子少了,星际粒子多了,就像从一个房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
但这 “壳” 可不是硬邦邦的结界,更像是两种物质的过渡带。就像你从水里游到空气里,身体会感受到阻力变化,旅行者一号穿过这里时,速度受点影响也正常。我甚至能想象那些科学家当时盯着屏幕的样子,看着数据一点点跳变,可能一边喝咖啡一边念叨:“嘿,还真让它穿过去了。”
其实啊,人类总喜欢给宇宙现象编点浪漫的解释。古时候看月亮上的黑影,说是有嫦娥玉兔;现在看探测器减速,就猜有结界。这也不怪大家,宇宙实在太神秘了,我们的脑子总想找个熟悉的故事来套它。但旅行者一号最了不起的地方,不就是用实打实的探测,一点点揭开这些 “神秘” 吗?
它身上还带着那张镀金唱片呢,里面有地球的风声、海浪声,有 55 种语言的问候,甚至还有巴赫的音乐。当年发射时,科学家们可能也没指望它能飞多远,毕竟那时候的技术,能飞过木星就挺牛了。现在它都飞了快 50 年,离地球 230 多亿公里了,信号发回来都要花 22 个小时,就这还在兢兢业业地发数据。
有时候我会想,等它彻底飞出太阳系,信号再也传不回来的时候,人类会记得它吗?就像记得小时候放飞的纸飞机,虽然不知道落在哪儿了,但那种朝着远方用力一掷的心情,永远都在。
所以啊,旅行者一号减速,真不是什么结界在拦着。是宇宙在用它的方式告诉我们:空间里从来都不只有虚无,每一粒尘埃、每一个粒子,都在悄悄影响着远方的旅人。而我们人类,就是靠着解读这些细微的变化,一点点拼凑出宇宙的模样。
最后想说,这老伙计还在往前飞呢,我们也别停下对世界的好奇呀。要是觉得这篇唠叨有点意思,不妨动动发财小手点个赞、加个关注,或许能沾点宇宙的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