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使用新办手机号注册应用,不料却被提示“已占用”,仔细核查发现,自己遇上了电信运营商的“二次放号”。 根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披露的数据,截至5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0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699万户。这样庞大的用户基数及快速增长给码号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为此,电信运营商往往会将注销90日后的号码重新启用投入市场,也就是所谓的“二次放号”。 尽管这些号码在语音等通信功能方面与其他号码没有区别,但是,随着“手机号注册”成为各大互联网平台的主流注册方式,二次号码不可避免地给新用户造成困扰:若此前用户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未解绑,新号持有人往往无法再次注册。
近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就接到不少市民投诉,称其购买的新手机号无法注册应用,他们认为,“手机号码应有功能严重受限”。
①多方求助,无奈选择销号
2月底,市民朱先生前往家附近的移动营业厅办了张副卡,方便和家里老人联络。在协助老人注册微信时发现,这个号码是运营商重新启用的“二次号码”,此前的用户已用该手机号注册过微信了,无法再次注册。 此后,他多次向运营商求助,营业厅工作人员的回复却让他有些始料不及。他出示的沟通记录中,记者看到,营业厅表示新买号码无法注册第三方平台账号的情形,营业厅无法处理,建议用户换号解决,但重新办理新号也无法确保是否还有同样问题。这让朱先生有些气愤,办理手机号怎么成了“开盲盒”?拉扯了一个月,问题仍旧没解决,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销户重办。 记者多方了解到,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关键在于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之间的信息对接存在壁垒。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出于隐私、安全等因素,运营商并不掌握用户在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注册信息,更无法确保用户注销手机号时是否已经解绑,二者是相对独立的状态,信息并不互通,“运营商只能尽可能提醒旧用户注销时解绑相关应用。” 为了消除运营商和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孤岛”,5月初,在国家工信部指导下,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依托中国信通院码号服务平台,推出“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可提供号码重新投放市场前“批量焕新”和用户开通号码“主动焕新”两方面服务,涵盖超200款主流互联网应用。尽管朱先生未能享受到服务,但这一举措让他十分欣喜,也让不少市民看到了跨行业协作的可能。 不过,历经近2个月的实践,有用户向“民声直通车”反馈,“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还存在不少堵点。
②启用“二次焕新”缘何失败?
6月下旬,顾先生带着刚刚高考结束的孩子,在移动代理商处新办了一个手机号。“以前给他用家长的号码,考虑到他接下来办理银行卡等服务,都需要用实名手机号,还是需要新办一个(手机号)。” 据顾先生介绍,孩子已有微信账号,仅需在平台上换绑手机号即可。然而,在实际操作时,微信界面提醒,该手机号已注册过账户,无法换绑。他赶忙拨打10086,询问解决方法,接线客服向他推荐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在客服的指引下,他下载了“中国移动App”,并在服务界面输入手机号,可“焕新”结果却令人失望,弹窗显示其“非移动用户”,压根没法操作。 “太奇怪了。”顾先生百思不得其解,此后他多次拨打10086及向代理商咨询,都没能得到解答,就连线下营业厅的业务人员也找不到原因,还转而建议他“再办一张新的电话卡”。“办新卡也就算了,可气的是,第一张电话卡办理了套餐,要注销还要支付违约金,哪有这个道理?”一连折腾了好几天,直到拨打投诉电话后,顾先生的“销卡”诉求才得以圆满解决。他有些不解,“二次号码焕新”已推出一个多月,为何沟通如此不畅? 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帖吐槽在使用该服务时遇到阻碍。有网友称,其在电信营业厅新办号码注册微信时,发现是个回流号,该手机号注册的原账号已经被封,申诉也无法解封;有网友称,前机主还有不少平台都绑着他的号码,得知“二次号码焕新”服务推出后,第一时间尝试,结果却屡屡失败。
③“焕新”服务仍有局限性
记者留意到,在“二次号码焕新”界面,有一行小字提醒“最终处理方式以应用方处理结果为准”。在官方发布的“二次号码焕新”指南里,也公布了失败的几种可能性,其中就提到,解绑需互联网应用商配合,处理进度不可控,失败案例难以追踪处理。业内人士称,目前的“二次号码焕新”服务,大都是单向的沟通。据悉,运营商收到用户申请后,会将相关信息统一提交至中国信通院码号服务平台,经由平台方向常用互联网应用商提请解绑操作,但这些申请能否被处理、处理是否成功等问题,运营商无法收到反馈。 二次号码焕新服务的相关指南,也给出焕新失败的几种可能性。 无法收到反馈,就导致用户依然在承担“盲开手机号”的后果。可见,壁垒的打通只是第一步,要真正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还应保障沟通渠道足够顺畅。 当然,从客观实际来讲,互联网企业对用户解绑、注销的要求不完全统一,往往面临更复杂的语境,不可足一而论。以“微信”为例,平台规则提示,若账号处于被封禁或冻结状态下,无法发起注销申请。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即便用户通过运营商发起了“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能不能成功解绑还要打个问号。其实,在很多网帖留言中,不少网友也对这种情况予以理解。但是,大家也呼吁,“无法解绑”的现实情况需要在跨行业的服务平台上予以体现。 当下,手机号码除了原有的功能外,更多提供的是互联网平台“注册账户”等服务,这就意味着,用户购买手机号码时,默认可以享受手机号的全部功能。如果现有条件无法确保此前的注册信息能被清理干净,是否可以基于中国信通院码号服务平台,在选号阶段弹窗明确告知“二次号码”的解绑状态,“让大家自己选择能否接受,而不是开通以后开盲盒”,朱先生说。
④市民呼吁扩大“焕新”服务面
“二次号码焕新”背后,是政府部门和相关方的努力探索,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不少市民也建议,可以吸收更多互联网应用加入,扩大“焕新”的服务面。 卢先生(化名)日前在使用“二次号码”注册“云闪付”时碰了壁,查询时发现,该应用并不在“二次号码焕新”服务范围,后续解绑可谓困难重重。“我先是拨打了云闪付的客服电话,客服回复说需要去App操作,等到我去App解绑时,又提醒我运营商验证服务异常,请联系人工处理。”由于急着使用“补贴”,最终他采用了朋友提供的“野方法”:先用该手机号登录云闪付平台,再解绑。“幸好前机主没有绑定银行卡账号,我才能用这种方法登录后再解绑,但毕竟存在个人隐私泄漏的风险。”卢先生说,他希望,类似这样的应用也可以为“二次号码”提供换绑渠道。
对此,中国信通院标准所业务与网络研究部副主任孟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互联网上各类App层出不穷,“一键解绑”服务无法覆盖所有App,导致“二次号码”销售前解绑并不完全、彻底。未来,还将继续推动金融、交通、教育、市政、医疗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应用接入“二次号码焕新”,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焕新服务。我们也期待,这些循环号码可以真正实现“新生”,让新用户零负担启用。(解放日报)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