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小朋友周末好!时值盛夏,不知你们家天气怎样?反正小酷最近是快被热“化”了。
这个天气,最享受的莫过于坐在空调房里,听着音乐喝着冷饮拼积木了,想想都惬意!
说到拼搭,今天的乐享英语小课堂就给大家介绍乐高积木中一种常见却又容易被忽视的零件——
Jumper Plate
/ˈdʒʌmpə(r)pleɪt/
跳板件:实现半螺柱偏移的零件。有三种类型,所有类型都能与普通板件进行适配。
Jumper Plate:The part that allows the half-stud offset to happen.These are 3 types of jumper plates,all of which you can see in the image in comparison with regular plates.
什么是“半螺柱偏移”呢?经常拼积木的人都知道,“螺柱”不仅是指乐高积木顶部那个小凸起,它同时也是一个标准的度量单位,用于表示两个相邻螺柱中心之间的距离。
大多数基础乐高砖块(包括砖与板)都是按螺柱为单位构建的,在搭建乐高作品时,每块积木只能放在上下一致的螺柱网格上,所有组件都必须依照“1 螺柱”为单位对齐。
假如现在你正在建一堵墙,中间想做一个向后凹进去的区域。通常情况下,最小的退让距离是 1 螺柱,但如果你想要做得更细致一些,仅仅后退“半螺柱”能做到吗?答案是:可以!这就是“跳板件”的作用所在。
跳板件在拼搭中都有哪些应用呢?小酷援引国外玩家 Deepak Shenoy 的文章,带大家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乐高零件。
如果说 1×2 跳板件能让你在一个方向(前后或左右)实现半螺柱的偏移,那么 2×2 跳板件(编号 87580)就能在两个方向上实现这种偏移。它的唯一螺柱位于原本 2×2 板四个螺柱正中间。
近年来,乐高还扩展了跳板件系列,推出了“双跳板”版本,如 1×3 跳板件(编号 34103)和 2×4 跳板件(编号 65509),它们各有两个螺柱,能实现更复杂的布局。
上文说到,1×2 跳板件在建造墙体或窗户时,能让部分区域向内退让半螺柱,从而带来更精致的细节效果。而如果你要在窗户上方继续搭建对齐的墙体,就需要再使用一次跳板件,将结构“拉回”原有的对齐状态。
比如在本文作者创作的 MOC 作品“帝国大厦”中,就使用跳板件让顶层墙体出现了向内凹陷的视觉效果。
而在另一个 MOC 作品“派恩街 70 号”中,跳板件被用来做出内嵌窗户的细节。
跳板件的另一个妙用,是帮助你对齐“奇数螺柱”与“偶数螺柱”。
仍以上文提到的帝国大厦为例,它的上半部有很多细长窗户(按比例为 1 螺柱宽),而下方的窗户则是 2 螺柱宽。为了让上下窗户居中对齐,作者就使用了 1×2 跳板件完成精确调整。
在 MOC 作品“蓝色清真寺”数字模型中,需要把 3 个小拱门(共 7 螺柱宽)居中嵌套在一个 6 螺柱宽的大拱门里,最终也是通过跳板件实现了精确居中。
跳板件的一个常见用途是制作比常规积木更“平滑”的锥形收缩结构。很多 20 世纪 30 年代的摩天大楼,比如上文提到的帝国大厦、派恩街 70 号等,都有向塔尖逐渐收缩的建筑风格,这些模型中都用了 2×2 跳板件来实现结构上的逐层收缩。
而对于像泛美金字塔(旧金山地标建筑)这样的建筑,由于它是从底部正方形逐渐收缩成塔尖,在 MOC 搭建时,要在 42 层中从 28 螺柱收缩到 7 螺柱。如果用普通积木,每 4 层最多收缩 2 螺柱(左右各收 1 螺柱);但使用跳板件,就能每 2 层收缩 1 螺柱(左右各半螺柱),大大提升了锥形过渡的平滑度。
有一点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跳板件顶部的螺柱是“开放式”的,可以让砖块和光面板在上方直接对齐连接——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可以直接连接,为何还要用跳板件?
答案在于“咬合力(clutch power)”。1×2 跳板件的顶部只有一个螺柱,但底部有两个反螺柱(卡口),所以它对下面结构的咬合力比对上方更强。这一点在大型模型中特别实用,尤其是在需要把模型分块拼装、便于拆卸的情况下。
比如在搭建摩天大楼模型时,各个模块之间的接缝处交替使用跳板件与光面板,不仅能确保拼装时牢固,也能在拆卸时更方便。
怎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跳板件,竟然在很多大型官方套装和 MOC 作品中,竟然能发挥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像是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不要认为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
在广袤的知识原野上,每个求索者如微尘般渺小,但无数轨迹终将铺就人类智慧的通途;在时代机器的精密齿轮间,每个工作者似铆钉般微不足道,然万千振动的共鸣正撑起文明运转的苍穹。
每个人都像是构成宏大作品的砖块,看似不起眼,却决不能缺席,大家说呢?好啦,今天的乐享英语小课堂就到这里,下周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