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德九年(西元626年)夏季,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发动了一场著名的政变:即唐朝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这一政变导致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双双被杀。之后唐朝皇帝李渊在和李世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之后,李渊决定默认既定事实,册封李世民为新的太子。而后不久禅位给李世民。
那么问题来了:假设当年李渊及时废掉了李建成,改而册立李世民为太子,那么,玄武门之变是否会避免?
个人认为:即便是玄武门之变得以避免,唐廷类似的政变,也会发生。
1、玄武门之变的深层逻辑
如果从一个中二少年的视角来看待玄武门之变,多半会以为这不过是李世民个人争夺皇位而掀起的政变。但实际上事情并非这么简单。
李渊原本是隋朝贵族、高级官僚。在隋朝末年利用天下动乱的机会,李渊趁机割据一方,并在隋炀帝死后正式建立唐政权。但是唐在一开始,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割据势力。唐在和其他势力交战中,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军方的话语权很强。
当然,李建成在这期间作为太子,在辅助皇帝李渊治理国家方面也发挥了不少作用。并且,李世民在对外战争中发展出自己的利益集团同时,李建成在朝廷里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利益集团——也因此,太子集团和军功集团,成为唐廷两大集团。
起初唐需要和其他割据势力交战,太子和李世民之间各自负责各自的业务,没时间产生冲突,但随着唐基本上统一了天下(我说基本上的意思是,隋朝残余势力建立的后隋,在山西北部一带还存在,直到李世民解决突厥问题的时候,后隋才一并被消灭),关于权力分配问题,逐渐成为唐廷的焦点话题。
按照宗法制以及前朝(这里指的是隋朝)的经验,李渊应该保证李建成顺利继承皇位。毕竟废长立幼在大多数朝代都被视为导致天下动乱的根源。但是李世民功劳太大、威望太高。所以,李世民拥有了挑战太子地位的根本。
并且,此时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太子争端,也远非此二人的个人争端:双方手下都有一大帮人马,这也意味着彼此之间容不得自家的话事人认输:对于李世民的属下来说,如果李世民败了,那么他们这些秦王党羽也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同样,李建成的手下也很清楚,如果李建成垮了,那么,李建成手底下的人,也很难有出头之日。
其实这一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比比皆是。比如民国那会儿,原黑龙江督军毕桂芳手底下的部将,在毕桂芳下台以后,在张作霖手底下备受打压。其实毕桂芳手底下未必没有军事人才,但因为山头问题,所以,在毕桂芳垮台后,压根得不到重用。
所以,玄武门之变本质上,是两个集团之间的火拼。即便是李世民想认怂,他手底下的人也断乎不会许可李世民认怂。
2、结语
所以综上,我们可以假设,在另一个宇宙里,李渊决定册立李世民为太子。
但此时,李建成的旧部会表示愤慨:首先,太子作为嫡长子,并无过错,何必无故被废?其次,太子既然被废,而且李世民不是嫡长子还做了太子,单就这一点,就需要清君侧了。
所以两大集团的斗争还会继续,类似玄武门之变这样的流血事件,也还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