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关珠海航展上的明星“九天”无人机即将首飞的消息成为了热点,但也引发不小的争议。在强调隐身能力的现代空战体系中,中国“九天”无人机虽未采用隐身设计,到底能不能成为高端战争中颠覆传统防空逻辑的“非对称杀手锏”?我认为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蜂群母舰:饱和打击突破防御极限。
“九天”无人机最核心的杀手锏在于其“异构蜂巢任务舱”,可一次性搭载上百架微型无人机或巡飞弹,形成覆盖数十平方公里的“钢铁雨”式饱和打击。这种蜂群攻击模式通过数量优势直接抵消敌方防空系统的拦截效率——即使单架无人机被击落,剩余机群仍能持续压制目标。
传统隐身无人机依赖单机突防,而“九天”通过蜂群实现区域覆盖,迫使敌方防空系统陷入“拦截不完”的被动局面,显著降低对隐身技术的依赖。
二、超长航时与高载荷:持续压制战场动态目标。
“九天”最大起飞重量16吨,有效载荷6吨,航程达8000公里,滞空时间36小时。这一性能使其能在制空权确立后,长时间盘旋于战场上空,对敌方短时隐现目标(如机动导弹发射车、防空雷达)实施“发现即摧毁”的持续压制。其挂载的鹰击-12反舰导弹(射程400公里)或12枚滑翔炸弹,可对地面高价值目标进行多波次打击,阻断敌方后勤与反击能力重建。
美军B-2轰炸机虽隐身但载弹量仅16枚制导炸弹,而“九天”通过模块化设计可灵活切换弹药类型,单次任务覆盖侦察、打击、电子战等多重需求。
三、“九天”采用开放式任务舱设计,可在2小时内切换为电子战平台(携带1000枚电磁脉冲弹)、物资运输机(空投8吨装备)或蜂群母舰。例如,在压制敌方防空系统时,可先释放电子战无人机瘫痪雷达,再投放巡飞弹精确打击残余火力点。这种灵活性使其在制空权争夺后的“战场清扫”阶段具备不可替代性。
传统轰炸机任务单一,而“九天”通过快速重构任务模块,实现“一机多能”,显著提升作战体系的响应速度与资源利用率。
四、低成本与规模化:颠覆传统战争经济学
“九天”单机成本可能仅为美军B-2轰炸机的1/40-60,却能通过蜂群战术达到同等甚至更强的区域压制效果。中国强大的工业链支持其大规模量产,形成“数量即质量”的非对称优势。例如,10架“九天”可携带2000架微型无人机,覆盖超过1000平方公里战场,而同等效能的隐身机群需数十倍成本。
这种低成本饱和打击策略迫使敌方陷入“拦截经济破产”困境,重塑了高端战争的攻防成本比逻辑。
五、“九天”并非孤立作战,而是与歼-20、076型两栖攻击舰构建“海空智能作战网络”。例如,歼-20凭借隐身能力穿透敌方防线并定位目标,“九天”随后通过卫星链路接收指令,投放蜂群或远程导弹实施打击。这种有人-无人协同模式,既弥补了“九天”非隐身的短板,又放大了其火力投送优势。
随着AI自主决策系统的成熟,“九天”可进一步脱离人工干预,成为智能化战场的中枢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