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机——这个曾被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誉为“银行业唯一有用的发明”,正在悄然消亡……
一、五年蒸发30万台:ATM机进入倒计时
近日,央行发布了《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全国ATM机存量仅剩80.27万台,较五年前峰值锐减26.87%。
这场溃败的速度远超市场预期:2019年每万人拥有7.87台ATM机,到2024年已降至5.7台/万人,相当于每天消失164台。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电子支付的狂飙突进:2024年银行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016.68亿笔,金额突破3426万亿元,较五年前分别增长35%和31%。
我们来算下成本账:单台ATM年维护费用超10万元,包括租金、电费、折旧等,而每笔交易收益仅3.5元。按日均交易量不足20笔计算,年亏损高达8.8万元。
工商银行2024年财报显示,ATM设备减值计提同比激增43%,多家银行将ATM列为“低效不良资产”。
二、战略误判的代价:从“金卡工程”到“扫码溃败”
银行曾将ATM视为“金卡工程”的巅峰之作,却未料到移动支付的降维打击来得如此迅猛。
招商银行关闭扫码存款服务的公告,撕开了银行业最后的体面:近一年超50家银行叫停无卡存取业务,ATM从战略资产沦为“数字时代的恐龙”。
造成如今的局面,不得不说银行在历史决策上存在预判不足的失误:银行曾经认为现金交易会长期占据30%份额,实际2024年已萎缩至4.7%。而2018年银行为了对抗支付宝,斥资百亿升级扫码存取功能,如今这些设备因使用率不足5%被迫退役。
数据显示,2019-2024年ATM相关IT投入超80亿元,但同期手机银行用户增长带来的收益是其3倍。
工商银行将ATM运维团队60%转岗至数字金融部,招商银行智能柜台交易量占比突破78%,昭示着“去ATM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产业链地震:ATM制造商的生死转型
御银股份的财报,成为传统金融设备行业崩塌的缩影——2024年营收6687万元,较巅峰期暴跌90%,净利润同比下降29.4%,ATM业务收入占比仅剩10%。
这个曾创造过年净利润过亿神话的行业龙头,如今被迫转型产业园运营,折射出整个产业的末路狂奔。
如今,闲鱼平台二手ATM机售价仅3000-5000元,不足全新设备价格的3%,银行报废机具回收价也跌破5万元/台。生物识别技术使传统ATM核心模块(读卡器、密码键盘)价值缩水60%,厂商库存减值压力剧增。恒银科技等企业尝试将ATM改造为“区块链节点机”,但市场接受度不足,2024年相关业务亏损扩大至2100万元。
在这场大洗牌中,幸存者的出路是向“金融+政务”综合服务商转型。苏州银行ATM外卡取现服务上线首年交易597笔,金额146.79万元,验证了跨境场景的价值。
四、银行新战局:智能化及适老化改造
ATM的战略收缩,实则是银行服务生态的重构:手机银行月活用户突破12亿,智能柜台单机日均交易量达48笔,是传统ATM的6倍。但ATM机又不能全部“下线”,老年群体现金交易占比仍达37%,外籍人士ATM取现需求年增45%,迫使银行保留“战略备用机”。
针对特殊人群的需求,银行也在对ATM机进行相应的改造。例如浙商银行“适老ATM”操作步骤从12步压缩至3步,农业银行刷脸取款误识率降至0.0001%,试图在效率与包容性间寻找平衡,杭州萧山机场上线支持Visa/万事达卡取现的ATM机,交易量在2024年增长217%,成为外籍人士的"金融生命线"。
但这场转型也存在着悖论:不改造,ATM机相当于在“等死”;但改造的话,当银行将ATM改造成“数字人民币兑换终端”时,其交易成本反而比手机钱包高3倍。这种“数字化返祖”现象,暴露出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与数字原生生态的结构性矛盾。
结语:钢铁巨兽的数字化葬礼
ATM机的溃败,本质是工业文明金融基础设施向数字文明跃迁的必然代价。未来银行的竞争,不再取决于ATM网点密度,而是看谁能更快将金融服务嵌入扫码枪、智能手表甚至脑机接口。
那些正在消失的ATM机,终将成为数字文明博物馆里的展品,沉默地诉说着一个关于钢铁、现金与代码的交替纪元。
注:配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