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社长,老梁。
电影《热辣滚烫》上映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拳馆。和瑜伽、跑步这种单人运动相比,拳击的对抗会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爽感。
这种对抗性运动项目还有很多,比如我最近就迷上了羽毛球,最享受的就是全力挥拍的那一瞬间,虽然经常会用力过猛把球打过界,但谁懂啊,真的很爽!
这是一种原始的、掺杂了攻击性、侵略性和力量感的满足,对于我们这种性子软的女性来说,球场是个「必须侵略」的场所,我们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去愤怒,去进攻,去捍卫自己的边界,去争个输赢。
这份「战斗的快乐」背后,也藏着很多关于女性成长、社会角色和心理结构的线索。
为什么女性
更需要「对抗性运动」?
电影《热辣滚烫》上映之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拳馆。和瑜伽、跑步这种单人运动相比,拳击的对抗会带来更多的乐趣和爽感。
这种对抗性运动项目还有很多,比如我最近就迷上了羽毛球,最享受的就是全力挥拍的那一瞬间,虽然经常会用力过猛把球打过界,但谁懂啊,真的很爽!
这是一种原始的、掺杂了攻击性、侵略性和力量感的满足,对于我们这种性子软的女性来说,球场是个「必须侵略」的场所,我们可以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去愤怒,去进攻,去捍卫自己的边界,去争个输赢。
这份「战斗的快乐」背后,也藏着很多关于女性成长、社会角色和心理结构的线索。
严格来说,体育界并没有对「对抗性运动」下一个标准的定义,本篇中我们主要指那些参与者之间存在直接身体冲突、碰撞或竞技对抗的运动(combat or contact sports)。
它的核心特征是:有冲突、有碰撞、有明确的输赢。
长期以来,这类运动常被看作是「男性的领地」,女性可能会对这种蕴含着强烈男性特征的运动项目产生排斥心理。
但或许在这个时代,反而是女性更需要去多做对抗性运动。
图片来源:《百元之恋》
首先,女性更缺乏「赢」的感觉
在我们的文化中,「竞争」似乎是独属于男性一件事,是男性魅力的体现,大家会认为「疤痕是男人的勋章」。
而女性则被鼓励和谐,不要和别人有冲突。就算心里对别人有不满,也不能正大光明地摆在台面上,只能藏着掖着,或者「暗暗较劲」。
在一项针对女性拳击受访者的调研中发现,有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从来没有和别人直接身体对抗的经历,所以在拳击台上「打赢别人」的那一刻,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名正言顺、毫无歉意地,为自己赢一场,这是一种对于自身力量的强烈确认。
图片来源:《热辣滚烫》
其次,女性更需要建立身体的边界
心理学家 Carol Gilligan 在其经典著作《另一种声音》(In a Different Voice)
中指出,男性总幻想着屠龙,而女性总幻想着一段关系。
当女性习惯性将「维系关系」放在首位时,会从潜意识中认为「我的身体不完全属于我」,我要为他人奉献、被他人欣赏,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即使在被凝视、被情感勒索时感到不适,也很难为自己捍卫边界。
而对抗性运动逼迫我们打破这种习惯,我们无法再退让忍耐,而是必须用身体去做出回应,表达自己的意志。
图片来源:《使女的故事》
女性能够在对抗中
以更健康的方式释放攻击性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性(aggression)并不只是破坏和伤害,更是一种争取空间、表达意志、界定自我的本能能量,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无法安全地向外释放攻击性,就很可能就会转过头来攻击自己。比如,自我评判、抑郁、拖延、暴饮暴食,甚至出现各种身体上的不适症状。
学者 Yunus Tuncel 在期刊《体育、伦理与哲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体育运动其实是一种「升华机制」,它把我们那些强烈又原始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和攻击性),转化成社会可以接受的竞技行为,让我们在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找到一个释放能量的出口[3]。
简单来说,运动,尤其是对抗性运动,可以为那些平时很难释放攻击性的人,提供了一个安全、正当、被允许的出口,去安全地表达愤怒,去体验破坏而不被惩罚。
图片来源:《使女的故事》
不仅如此,对抗性运动也能帮助我们强化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增强自信。
心理学家 Albert Bandura 曾指出,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是因为她在面对挑战、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我可以做到」的信念。拳击、摔跤、散打这类运动,就是一个又一个用身体去面对、去撑住、去赢回主动权的过程。
当女性在对抗性运动中挺过一轮又一轮的击打,当她们用身体真实地感知「我可以与他人抗衡」,这种力量感不再是口号式的,而是穿过身体、刻进骨头的一种自信,它让我们对自身的力量变得具体、可感知。
所以对抗性运动不是让女性去「变得像男人」,而是让我们重新摸索回那些被文化压抑掉的生命部分——愤怒、主动性、侵略性、力量感。
这是我们重新拥有一个完整自我的过程。
图片来源:《杀死比尔》
更重要的是,这将成为女性
自我赋权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存在对运动的性别刻板印象,比如「瑜伽是更适合女性的」、「拳击更适合男性」,认为女性打拳击属于 「跨性别运动」[1]。
也正因为如此,当女性走进拳击馆,她们的每一次出拳、每一滴汗水,都在挑战并回击这些固有偏见。
女性拳击受访者提到,刚开始确实对自己没有信心,但在不断训练中,她们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出拳精准、反应迅速、力量强大,慢慢意识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这种体验扩宽了他们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边界。
图片来源:《百元之恋》
这个转变,是实现自我赋权的关键,它意味着女性正在从他人手中收回对自身的解释权与选择权,从「被他者凝视的身体客体」,转向「拥有掌控感与能动性的身体主体」。
事实上,在各种对抗性运动中,对身体的直接使用都在改变女性对自我的感知。在家庭、职场等社会情境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以性别气质来「表演」自己;而在运动场上,我们得以暂时脱离这些规范,专注于自己本真的、未经加工的自然气质。
哪怕是身体的疼痛、酸胀、疲惫,也能成为让意识回归身体的入口。我们会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活着的身体」(lived body), 我正在感受它、运用它、掌控它。
这种感知的回归,唤醒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让她们意识到:我可以主动塑造身体、改变状态、选择我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从身体出发的自我赋权。
图片来源:《百元之恋》
《对抗性运动入门清单》
看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想到选一个对抗性运动,实战起来呢?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基础、心理状态以及偏好的强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方式,以下是一些推荐。
传统对抗性运动,适合想体验实战感的人:
如果你希望真正感受到「打一场仗」的快感,以上这类运动可以帮助你快速建立力量感和边界感。
混合型训练,结合了力量、格斗、节奏感:
这类运动不一定强调正面对打,但往往融合了格斗技巧、音乐节奏、节拍变化,既可以释放能量,又保留了对抗的快感。
无论你从哪一种开始,相信都能在一次次的对抗中,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拥有自己的身体、意志与力量感。
安利时刻
不少同学对“人生教练”这个新技能和新职业很感兴趣,想成为人生教练,那怎么办呢?
不如组建一个“人生教练”的微信群吧,让大家相互交流。
后续,我会在群内做一些“人生教练”的介绍和分享,以及给大家一些教练咨询体验名额,以及《人生教练入门和商业化指南》。
打造“教练+”思维,可以多场景应用,比如教练式育儿育人、教练式职场职业、教练式关系沟通、教练式领导力、教练式IP、教练式情绪管理、教练式销售、教练式自我成长。
这个群更适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长者、爱学习和分享者、老师、中高层管理者、社工、职业转型者、个人IP、创业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为人生教练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体验交流群”, 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作者:KnowYourself
来源:KnowYourself
编辑:紫幽
上一篇:方程豹如何既赢销量,又赢口碑?
下一篇:如何判断女生是不是真的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