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作战是现如今世界军事领域一个极为常见的概念,像早前巴以冲突中,面对巴勒斯坦塔利班发射的上千枚火箭弹,以色列采用了铁穹防空系统,对重要威胁区域进行了精确度高达90%的精准拦截,大大减少了加沙地区火箭弹对于以色列城市的损伤力度。
诚然,铁穹系统无法与世界先进的防空系统相比较,但是至少在面对火箭弹的时候,它的性能是可以被认可的。
“飞机克星”高射炮
如今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进步,各国防空系统越来越先进,命中率也越来越高。不过要论及击打高空目标,还有一种防空武器也极为常见,它就是高射炮。
在上世纪初期,高射炮作为新式防空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战成名,后来经过二战的洗礼,高射炮一度被称为“飞机克星”。
不过即便这种武器反应快,齐发能力强,但是上世纪高射炮的命中率一直都是依靠网式攻击,单发命中率并不高。
未命中目标的炮弹去哪儿了?
既然高射炮要齐射不少炮弹才能够将飞机击落,那么肯定不是每一发炮弹都能够命中目标,所以早前还有不少对此表示了疑惑,既那些被发射出去却又没有命中目标的高射炮弹都去哪儿了呢?
显然,飞到高空的物体都是有重力势能的,不说炮弹,就算是对着天空发射出去的子弹,最终都要落到地面上。炮弹那么大个头,如果不加处理,在没有命中目标之后,肯定也会回到地面,这时定会给地面的建筑以及人群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自毁装置
因此在高射炮被应用在战争中并且让己方体会到血的教训之后,人们开始在高射炮的炮弹之中安装自毁装置。
而不管是自毁还是打击目标,炮弹都要安装引信,有的是碰炸引信,既与目标发生碰撞便会爆炸,有的则是近炸引信装置,既通过感应目标磁场变化,在感受到目标在附近之后爆炸。
计数和延时
当然,上述引信是针对目标的引信,而针对炮弹自毁的引信装置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惯性计数器,一种是曳光管燃烧。
前者既通过在炮弹内部安装的惯性计数器,通过计算炮弹的旋转次数,在数据达到事先设定的峰值之时,炮弹进行爆炸自毁操作。后者便是一种延时装置,既炮弹被发射出去之后,曳光管开始燃烧,等到曳光管燃烧结束,炮弹便发生爆炸。
而为了保证炮弹的打击效果,曳光管的燃烧时间一般大于炮弹到达空中顶点的时间,如果炮弹没有击中目标,那么其就会在曳光管燃烧时间到了之后自毁。
结语
不过因为炮弹即便是自毁,炮弹碎片依旧会对爆炸区域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一般高射炮的发射区域都是极为偏僻的区域,基本远离城市区。
再加上如今高射炮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性能越发先进,命中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其在拦截低空目标时作用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