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仅唐朝的诗人们在作品中喜欢用汉家兵马来代表唐军,连一些正式的官方文件中也充满了这样的表述。例如,南诏与唐朝签署盟约时写道:“请所有部落归附汉朝(唐朝)”,如果不了解背景的人,可能还会误以为这是诸葛亮再度发动南征的情形。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当时唐朝最强的将领李靖,其战绩在某些方面甚至无法与卫青相比,而在少数民族的心目中,汉军的震慑力要远超唐朝军队。
唐军的顶级将领李靖(不包括李世民)的确有着灭掉东突厥和吐谷浑的赫赫战功,并且他的兵法成为了唐朝军人的教科书。尽管如此,李靖的斩首战果和战场缴获,依然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根据历史资料,李靖在攻打东突厥的阴山之战中,斩杀了万余名突厥士兵,并俘虏了十多万突厥人。
与李靖相比,卫青的战绩更加显赫。他曾经在河套之战中斩杀了三万多匈奴士兵,而在与匈奴单于主力的战斗中,又击败并斩杀了一万九千余人,总计超过五万匈奴人,这个数字是李靖斩首突厥的五倍以上。而霍去病的战绩更为惊人,他在六天内就斩首匈奴八千九百六十人,后来又获得了三万两千名匈奴人的人头,尤其是在漠北重创匈奴左贤王的主力,斩杀七万余人,最终霍去病的总斩首人数达到了十一万,几乎是李靖的十倍。虽然李靖在战争中俘虏了十万突厥人,但卫青的战绩在整体数量和战果上都显得更加辉煌。
另外,卫青在公元前127年和124年的两次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牲畜,合计超过二百万只,其中包括了百余万的畜生,这对于敌方的经济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而李靖与突厥作战时,却并没有类似的牲畜缴获记录。原因在于突厥人当时遭遇了严重的“白灾”(积雪超过15厘米),这导致他们的牲畜损失惨重,甚至达到数百万只。李靖虽重创突厥可汗的卫队,但剩下的突厥人已成为无力反抗的难民,迫切需要唐朝的援助。
李靖在攻打吐谷浑时的战果稍显逊色,仅斩首数百人,缴获的战利品也较少,只有20万头牛羊,而卫青则在战争中获得了数十万牲畜。卫青为了彻底摧毁匈奴的经济基础,不仅将敌人的存粮焚毁,还大规模屠杀了敌方的大型牲畜,极大削弱了匈奴的生存能力。
霍去病虽然在战俘数量上不如李靖,但他的俘虏质量与后世影响却远超其他人。在河西之战后,霍去病接收了匈奴的昆邪王和休屠王等重要人物,这两位匈奴首领带着四万余部众向汉朝投降。霍去病迅速指挥这一接收行动,并在匈奴人哗变时果断出手,斩杀了数千匈奴人,最终使得其余匈奴人只能听从命令。这些匈奴俘虏被安置在边境地区,并成为了汉朝的著名骑兵力量——属国骑兵。受霍去病心理震慑的匈奴人,对汉朝忠心耿耿,甚至在西汉末期仍曾代表汉朝与王莽对抗。
虽然李靖的兵法和作战技巧毫不逊色于卫青和霍去病,是一位出色的兵法家,但在斩敌数量、缴获物资等方面,李靖的成绩依然不及卫青和霍去病。在大唐的早期,所有将领与游牧民族交战时的斩首总数,都未能超越卫青和霍去病。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唐军为何总是自认为是“汉军”了。